百分之七十都是水田,可谓鱼米之乡。土地在个人手里,没有无主的土地屯田。
奇怪的是这三个县平原的水田都归地主、豪强等所有,居住在平原的农户都是佃户,其实这些土地最早都是他们的土地。
由于个体力量没有能力开挖灌渠,产下的粮食不足水田地一半,如果把土地卖给附近有渠的富户,再把地租回来种,向对方交三成粮食,就允许他们从渠里引水、排水。
这些人一下子从小农变成了佃户,但心甘情愿,多收获两成粮食,用卖地地的钱在丘陵地带能买二到三倍的旱地,租出去收得粮食比原来卖出去的地收的还多。
为什么这些地主、豪强不直接让他们用水,不买地也能收同样的三成粮食?这就与世代观念有关,有了土地后代不愁,几代后男丁翻几倍,那时每家就没多少地了。
况且这些大户不缺钱,童远知道后世晋南富甲天下,晋商商号遍布华夏。外贸最北到莫斯科,最西到西亚。
但是,主要是根据交通信息等不对称,进行囤积物资和赚取差价,并没有向手工业发展。
这白白浪费了并州得天独厚的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发展的优势!
如果引导、支持他们提前经商再转向手工业,尝到甜头后他们就对土地、从政减少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