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从今天开始亲政 > 第188章:朕没做这事,你们不要相信

第188章:朕没做这事,你们不要相信(1/3)

    ……

    科举-作八比文的弊病,眼不瞎、脑不蠢的人,都能看见!

    自古都有人主张废除作八比文!

    但是,科举成为定制之后,就成了祖制,就有了一套利益链,改革就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只对作八比文动一动,也会引起轩然大波!

    毕竟取仕考这个,士子们都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了,你这时忽然说要改革,要废除,这叫他们怎么接受?

    这就好比某人给你下订单,叫做a物,许诺高价收购。

    你在家里做,做的辛苦,期盼大赚一笔!

    你做啊做,十几年几十年的精力都耗在上面了!

    结果,某人忽然跑来对你说,特么的不收购了!

    你能接受得了?

    接受不了,当然就会闹事了!

    清流中人就多有主张改革科举的。特别是要对作八比文进行废除!

    科举-作八比文之弊病,刘玄也清楚,但是,对于废除,还是抱着谨慎的态度,没有冒然而动。

    坊间小说戏剧,也有抨击、讽刺科举-作八比文的。

    本届秋闱,合计有考生18018名,包括炎地两路,和吴地四路。其中炎地有5832人,占比约323;其余为吴地四路,有12186人。

    这些考生皆为秀才功名,享有一定的经济特权,免税免役,给朝廷带来的“损失”,大约为9万两。

    基本皆为官办学校的廪膳生员,就是吃财政的,标准是人均月支钱600文,即06两,总计年共需支出约129700多两。

    特权及供养,两项总计219700多两。

    吴国面临北方强敌,财政压力大,为了开源节流,搞出了卖功名的政策。

    即对官办学校进行扩招,增加了个叫“增广生员”的名头。

    花钱就能得这名头,入学读书,得到举人功名的老师的教导。

    但是官府没有财政供养。

    做为交换,“增广生员”这名头还有更大的好处!

    就是也能参加科举!

    等于是买了个秀才功名!

    作价是白银36两。

    这种水货秀才人数极大,占比超过60!

    本次秋闱,炎国朝廷不承认他们的身份,不接受他们的参与考试!

    吴地人口、秀才本就比炎地要多,如果再放这些水货进来,吴地的占比就更严重了!

    而且水货秀才仗着钱得功名,本来也侵占了吴地的正经秀才的利益——竞争压力增加了啊!

    吴国不但卖秀才功名。举人功名都能卖,作价是140两,如果出到180两,国子监的大门向你打开!可以不必参加秋闱,直接参加春闱会试!

    不但功名能卖,官位都能卖!

    只要你有钱,科举都能不用考了,直接做官!

    七品县令小县的一个只卖980两;大县三五千两,更贵。

    最高能卖到正四品,作价16400两!

    这样的卖功名、卖官位的政策,也不是吴国特有,楚国也有。自古就有!这是朝廷财政不足,为了补充财政,被倒逼出来的祖传秘法。

    玩的最彪的汉灵帝,三公都能卖,作价1000万钱(当时用的五铢钱,后来涨价到3000万钱),折银约5万两。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看书app,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三公在那时多为虚名,卖得还不算贵。

    当时也没科举制,选官用人靠征召、举荐制度,本来还重人品口碑。到了灵帝这里,就是赤果果的靠钱了。基本上什么官都能卖。

    “(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是岁(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两千石郡守是实权官,比三公作价还贵,卖到了10万两(折银)。

    相当于吴国的正四品(只卖16400两)。

    灵帝卖得比吴国贵出数倍,太会做生意了!

    不过呢,皇帝是体面人,朝廷也是要脸面的!

    卖官鬻爵这种事,也不会正大光明的去干,表面上还要糊一层漂亮的妆容的。

    这层妆容,就叫做捐献。

    国家在困难的时候,你不离不弃,出钱捐献,支持国家,这说明你是个心中有陛下、有朝廷的人啊!

    你不负国家,国家当然也不能负你!

    所以,要奖励你!

    奖品就是——功名官位!

    这一番漂亮的操作,就把卖官鬻爵,装扮的漂漂亮亮,充满了正能量了!

    出钱买官,做官难道是去为百姓服务的?

    当然不是!

    买官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