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从今天开始亲政 > 第174章:皇帝出书了

第174章:皇帝出书了(2/3)



    不过,远西的洋夷们,历经一千多年的黑暗时期,也没见过这样的哲学王来拯救世人。

    走出黑暗时期的二三百年来,仍旧没见过这样的哲学王。

    手握至高权力,必会利令智昏。智昏不是没智慧,是利欲熏心,智慧被遮蔽了!

    梦想的破碎,现实的鞭挞。

    他们那里,在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场变革!

    从文艺界开始,“叛徒”们假托旧学,冲击着旧世界的价值观,在嘶吼的叫着沉浸在美丽的梦境中人们,希望他们醒来!

    但是,从千百年的梦中醒来了,又能怎么样呢?又该往哪里去呢?

    前面没有路!

    醒来的人,又陷入了迷茫、陷入了恐惧。

    前方是无尽的迷雾、无尽的虚无。

    于迷惘、虚无之中,他们回归了原始。人类的原始,是兽。走向了无节制的物欲横流!

    他们纵欲!他们追逐物质!他们向海洋冒险!他们贪婪、杀戮、掠夺、贩卖奴役同类……

    内务府把粮交到户部。

    户部不知道该收还是不收。

    收?你丫的敢收皇帝的粮?再说,皇帝都交粮了,又让士林俊才们立于何地?

    秀才举人等,也享有一定的免税免役特权。

    这是科举制发展,为了鼓励读书、激励读书,推广教育,给朝廷衙门提供“人力资源”,而设置的制度。

    免税免役的额度,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

    这种制度,在科举制的发展初期,是进步的、正确的,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增强了衙门的人才素质,提高了识字率。

    但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之后,有走向反面的趋势。

    朝廷衙门的岗位,是有限的。

    读书人越来越多,岗位供应不足啊!

    不能让他们就业、有收入,他们就会不满!

    而要让他们就业,朝廷衙门就会冗员。

    读书人越来越多,有功名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多。他们享有特权,对朝廷来说,就是损失收入了。

    为了减少损失,于是乎,科举就越来越难了,功名也就越来越难得,读书人也就越来越不满,朝廷对有教无类推广教育,也就越来越消极!

    从起初的积极推行,而走向了消极。

    功名带来的物质利益有限,一个举人一年二十两不到,炎国举人也极有限,开朝以来累计不过2500多个。

    钱不多,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功名越难得,这这份象征力就越强,身份地位就越显耀!这是无论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他们不在乎这几两钱。

    在乎的是面子!

    但是,对部分寒门俊才、又不去捞钱的来说,十几二十两银子也是钱,就也不少了。

    不收?皇帝这么圣明,要刷名望,你不收,岂不是打皇帝的脸么?

    所以,这粮,烫手啊!

    高洁与周成商量了一番之后,向皇帝奏请户部下新设一个大仁库,以存这些粮,用于存恤院支出。

    存恤院是官方慈善机构,安置“鳏、寡、孤、独、残”的。

    这种机构,基本上历代都有,是君主仁义爱民的证明。

    实质上,是个“面子工程”,是用来刷好名声的。

    一般规模都极小,曾有个朝代,就在京城设立一个,安置二十几个人。拨给的支出极小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炎国太祖起于贫民,坐天下之后不忘本,有爱民之心,对此很重视!

    要求在各路都设有存恤院,安置“鳏、寡、孤、独、残”,规模胜过历代!

    至今这项政策依旧维持着,年支出达一万两左右(占比原先财政收入的约1/300,拿岁入的1/300做慈善,不错了。)。京城存恤院就安置有二百多人。

    刘玄看了这个奏请,心想这对我有利、会做官啊!便给准了!

    。。。

    皇帝交税的风波,刚过去没多久,时近年末,忽的,又一件事“闹腾”了起来,把世人震得七荤八素!

    陛下出书了。

    书名《澄心录》。

    这一册书,不过五万字不到,却刮起了一阵旋风!

    只因这书里的内容,实在是太过“惊天动地”了!

    澄心录中的一篇文就是一则日记。

    以日记的形式,陛下将心中所想展露给你看!

    给人一种窥人的刺激!

    并且被偷窥的人,还是皇帝!

    刘玄在书中很坦白。

    内容涉及对太后孙曜的态度。

    皇帝大婚之后,本该亲政。

    但是,太后专权,不想放权,就软禁了皇帝。

    这本是人所共知的秘密。

    然而,公开的说法,是皇帝病了,不能亲政,所以由太后继续秉政。

    《澄心录》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