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越合理,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好处了,医院资源不会被资本所垄断。
有的人对于制度道听途说,有的人看了点新闻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他们说这样好,这样坏,这样的主观判断。但是却很少有人自己主动去了解过,自己用身体去丈量过到底它影响了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本人的政治倾向,那肯定是绝对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真心话,并不是应试作文那种文绉绉的话,也不是政治考试周那种官方性的答问,我所坚信的是我所认可的道路是我所理解的道路。
我正是因为看到了,看到了阶级,看到了不公,我越发觉得这个制度是很重要的。我的信仰是我自己摸索实践出来的。而不是书上的灌输或者别人的灌输,这点就很重要。我认为这也是一个中国人真正理解制度的重要阶段。
但可笑的是很多文科生,或者是专家,甚至没有我想的通透。有的呢只会背诵,却无法理解内涵。而有的人即使文化不大,也愿意为了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以及制度特色去奋斗,去相信。
……
说一下我这个看起来像缺点又或许像优点的作家体质吧。其实主要还是看那些的文体,如果你像我一样,大多数的故事来自于现实,比如说大学生历险记的话,那么你一直写,经常写,那么你这个作家的特质就会变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能就会引发你的思考以及反思。作业题上的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就可能引起你的警觉以及思考。一个例子啊,像那种流浪骑士其实非常的多,别人看到可能就会觉得是流浪汉。我却称他们为流浪骑士,并且为此而产生同情,祝愿他们不再流浪,这种东西我们在文学上叫做人文共情
不过你硬要把它说成贬义词的话,那么估计就是想的多,整天没事瞎想什么呢?闲的没事干呢?想那么复杂干嘛?
差不多就像这样。但其实你听我的描述,你就会发现这一直以来就是所有的老师甚至是教育白皮书上都在想培养学生拥有的一个特质——举一反三,联系生活,用于生活。
可是呢当我真正学会了这点,将它运用到文学上的时候,将信息与文学结合在一起。父母却开始担忧了,老师却又开始警惕了。好,好好,我寻思着这就叫做属于理想中的东西,只要让它处于理想中,那么这才是最好的。一旦他真的实现了,那么大家就不高兴了。
又或许我们换个思路,也许老师们想要我们拥有体育考上能力仅适用于考试上,并不希望我们将生活以及文学结合在一起。他们想要看那种文绉绉的词,想要看那种华丽的词藻,谁要看我怎么把国家呀还有良好品质呀,夸的天花乱坠。
应试作文考验我们的人文关怀,考验我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但是究其本质,终不过是在做着表演,出题人的思维是一套,老师教你的思维又是一套。然后就变成了:
出题人:这个作文要激活学生思考能力,考验学生在生活中的思考,最好是要体现出人文关怀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
老师:今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背一下,上一年学长学姐的考试范文背一下,古诗词背一下。看清楚字句,不要跑题。你段落了要大于多少?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字数一定要凑够哈……
哎,都是套路,我可太清楚了。他们说这道考题的目的是想让我们去思考,但结果大家让我们去考试,确实在教我们表演。估计温庭韵还有王勃的这个时代会挺吃香。
熟悉我的人应该也会察觉到我现在这个状态。我对于生活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并且也会通过一件生活联想到另一件其他的事情。这种能力本该属于作者特质以及文学家的外挂才对。结果怎么到了我一个建筑工程的学生这里就如此格格不入呢?这又是什么道理?
我寻思着这就是对生活和对文学态度的问题。也许这种东西就是要在你品味了生活以后才能够获得吧,现在看我这吃力不讨好,会想多,会胡思乱想的所谓缺点是多少文科生想要求不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