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宫内,董佳佳心头只萦绕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无奈。她懂康熙将十六阿哥托付给自己抚养的深意。无非是盼着她日后能有个与生母羁绊不深的阿哥可作依靠。
毕竟,胤佑已然大婚,其生母戴佳氏无疑是最大的得益者。有出身相同的戴佳氏在,她这个养母日后不好插手胤佑的事;即便世人常说养恩深于生恩,可只要生母尚在一日,养母便始终要在法理上退居其后。或许在康熙看来,单靠一个胤佑也未必稳妥,日后究竟是否孝顺她,眼下谁也说不准。
至于没了生母的十阿哥,就更不必提了。他本是贵妃临终前托付自己照看的孩子,当年接手时,十阿哥早已懂事,对她的亲近与孝顺,自始至终都有限。
唯有十六阿哥不同。他的生母王氏出身太过低微,比董佳佳还要不堪,且王氏膝下还有一个十五阿哥,日后未必能有多少精力顾及十六阿哥。
况且,若由董佳佳抚养十六阿哥,这孩子日后无论是出于朝堂利益考量,还是念及养育之情,多半都要对她多有依赖。
董佳佳暗自揣摩,康熙心中估计大抵早有盘算。王氏年纪尚轻,出身又那般寒微,她所生的皇子,从根上就断了继任大统的可能;再加上前头还有一众年长阿哥排着序,皇位之争纵是暗流涌动,也压根轮不到王氏的孩子沾边。
也正因这层缘由,过去三年里,后宫众人才毫不在意,放任王氏平安顺遂地接连诞下阿哥。再者依着康熙对王氏的恩宠,日后还有诞育皇嗣的可能。
况且,董佳佳暗自猜测,康熙将十六阿哥交予她抚养,恐怕还另有一层考量。
毕竟,她膝下无亲生阿哥,向来是个“好用”的人选,由她抚养皇嗣,恰好能不着痕迹地平衡大阿哥与太子两派的势力,无需额外多做安排。更何况,自她入宫以来,凡事都守着中立立场,从未偏向任何一方,这份稳妥实在难得。
这些心思,并非她凭空臆想,而是康熙回宫后,来永和宫过夜两人闲谈后,她揣摩出来的。
不过,透过抚养十六阿哥这件事,董佳佳还是真切体会到了康熙对她的上心。她不禁暗自感叹,两人多年相伴的情分,终究没有白费,更庆幸自己当年穿越而来生下吉雅后,便决意不再诞育的决定,如今看来,果然是对的。
只是转念一想,这么算下来,她这永和宫,竟不知不觉成了后宫里名副其实的“托儿所”,倒叫人有些哭笑不得。
时光转眼滑至九月,钟粹宫忽传喜讯,此前随驾出征、在康熙身边侍奉的陈氏,被诊出已怀孕两月有余。康熙闻讯,龙颜大悦,不仅赏赐了大批珍宝,更直接将陈氏晋为常在。
消息传开,后宫众人无不感叹陈氏运气绝佳,偏偏赶在盛宠的王氏再度怀孕时,得了随驾出征的机会,又能在凯旋后顺利怀上皇嗣,引得皇上这般欢喜、直接晋位。相较之下,王氏虽得宠多年、接连诞下皇嗣,仍是一介庶妃,此刻显得格外可笑。
不过,众人虽议论纷纷,却也算不上惊讶。在她们眼里,陈氏好歹出身包衣,与她们一样,无论如何,都比出身民籍的王氏强上不少,皇上这般区别对待,也在情理之中。
到了十月,八阿哥大婚如期举行。这场婚礼办得格外隆重,一来,皇上刚胜利凯旋,正需一场喜事烘托喜庆、彰显盛景;二来,八福晋乃是安亲王外孙女,为顾及安亲王的体面,仪式也断不可简慢。
于是,在惠妃、觉禅氏的筹备,以及康熙特意下旨让佟佳氏从旁协助操持下,八阿哥的婚事办得格外风光,在所有成婚的皇子里,除了太子与大阿哥,便数他这场婚事最是气派热闹。
后宫喜事连连,前线战事也传了捷报。十一月中旬,此前康熙亲征未能剿灭的敌首噶尔丹及其残部,终于被探得踪迹。消息传回,康熙龙颜大悦,或许是前次亲征让他迷上了草原的辽阔,心也野了几分,竟一时兴起,再度传旨,他要御驾亲征,亲手剿灭噶尔丹。
只是这回众人早已见怪不怪,假意劝谏几句,便不再多言。一来,皇上对御驾亲征的兴致显然未减;二来,有了前次的经验,众人也摸清了,没了康熙坐镇,前朝后宫照样能运转,尤其是太子一派,还能趁机拉拢朝中大臣。
于是,刚回朝五个月、生活才开始回归正轨的康熙,竟在十二月七日再度领兵亲征。只不过,这次他没带前次随行的大阿哥等人,反倒点了五阿哥、七阿哥与八阿哥同行。
众人瞬间品出了门道,看来皇上也想给这三位阿哥也挣些功绩。毕竟此次只需剿灭残部,局势远不如前次凶险,正是历练的好机会。很快,康熙便带着一行人向着蒙古方向进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前线终于传来噶尔丹败亡的捷报,大清自此正式确立了对外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