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了,采购部的小李抱着一箱黏合剂走进来:“萧哥,叶姐,黏合剂送来了,还是之前的牌子,浓度0.5%,我已经核对过批号了。”她把箱子放在地上,拿出一张送货单递给萧凡,“你签个字就行,我还要去别的部门送东西,先走了。”
萧凡签完字,把送货单还给小李,转头对叶之澜说:“下午先做55℃组的压片,等三组都干燥完,咱们一起测崩解时间,这样数据更连贯。”叶之澜点点头,把黏合剂箱子打开,拿出一瓶放在试剂柜里,其余的放进旁边的储藏室,“我下午提前半小时来,把物料先准备好,省得耽误时间。”
中午吃饭的时候,三人坐在实验室的休息区,萧凡打开保温饭盒,红烧肉的香味瞬间飘出来,老张夹了一块放进嘴里,忍不住赞道:“之澜,你这红烧肉做得真是绝了,比我家那口子做得还好吃,下次能不能教教我?”叶之澜笑着说:“没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把肉先焯水去血沫,然后用冰糖炒糖色,小火慢炖一个小时就行。”
萧凡夹了一筷子青菜放进叶之澜碗里:“别光顾着说话,多吃点青菜,你早上忙了一上午,肯定饿了。”叶之澜点点头,把青菜吃完,又给萧凡夹了块肉:“你也吃,昨天你加班到那么晚,今天还这么早来实验室。”
老张看着两人的互动,忍不住打趣:“你们俩这默契,真是让人羡慕,我跟我家那口子结婚二十年,都没这么合拍。”萧凡和叶之澜对视一眼,都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实验室里的气氛变得格外温馨。
下午一点半,叶之澜准时来到实验室,她先把三个烧杯清洗干净,然后称量藻株粉末,每个烧杯20g,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接着,她量取0.5%浓度的黏合剂,慢慢倒入烧杯里,用玻璃棒顺时针搅拌,动作轻柔而熟练,像是在呵护一件珍贵的宝物。
萧凡和老张也陆续来了,萧凡去调试压片机,老张则去检查干燥箱的温度,确保50℃和52℃组的药片干燥正常。“干燥箱温度稳定,50℃组已经干燥了三个小时,还有一个小时就能取出来了。”老张从干燥箱旁走过来,手里拿着记录笔,“我已经把时间记下来了,到点咱们就取出来冷却。”
五点半的时候,50℃和52℃组的药片终于干燥完成,叶之澜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把托盘从干燥箱里取出来,放在冷却架上。“先冷却半小时,等温度降到室温再测崩解时间,这样数据更准确。”萧凡拿出崩解仪,开始调试设备,“崩解仪里的水已经换过了,温度控制在37℃,符合药典标准。”
半小时后,药片终于冷却好了,萧凡先把50℃组的5片药片放进崩解仪的吊篮里,按下启动键,水缓缓流动起来,药片在吊篮里慢慢散开。老张拿着计时器,眼睛紧紧盯着崩解仪:“1分钟了,药片边缘开始软化……2分钟,已经有两片完全崩解了……2分30秒,五片都崩解完了!”
萧凡把结果记在记录本上:“50℃组,崩解时间2分30秒,合格。”接下来是52℃组,崩解时间比50℃组快了30秒,2分钟就全部崩解完成。“看来50℃就能满足要求,”叶之澜看着记录数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样就算干燥间的空调坏了,也不用担心崩解问题了。”
第二天一早,三人就开始忙着整理药监局抽检需要的资料。叶之澜把患者反馈记录按病症分类,每一份都附上对应的制剂纯度和崩解时间报告;萧凡则把发酵罐的参数按日期整理成表格,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一批次的藻株纯度、发酵时间和温度;老张负责整理设备维护记录,每个设备都单独建档,里面包括维护日期、更换的零件型号和校准报告。
整理资料的时候,叶之澜发现有一份3号发酵罐的参数记录页有点模糊,上面的温度数据看不太清楚。“萧凡,你看这份记录,”她把记录页递给萧凡,“好像是上次设备故障的时候,打印机卡纸导致的,数据有点模糊。”
萧凡接过记录页看了看,眉头皱了皱:“没事,我去调取设备的后台数据,里面应该有备份。”他走到电脑前,打开发酵罐的控制系统,调出3号罐的历史数据,找到对应的日期,把温度、压力等参数重新打印出来,“你把这份新的贴在原来的位置,这样就清晰了。”
老张也在整理设备维护记录时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压片机的上次校准报告找不到了。“别急,我记得校准机构会把报告上传到官网,我去下载一份。”叶之澜拿出手机,登录校准机构的官网,输入设备编号,很快就找到了对应的校准报告,下载后打印出来,放进设备维护档案里。
经过两天的忙碌,所有资料终于整理完毕,堆在实验室的桌子上,足足有十几厘米厚。“终于弄完了,”老张伸了个懒腰,揉了揉酸痛的肩膀,“这下药监局的人来了,咱们也能从容应对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市药监局的抽检人员来的那天,天气格外好,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玻璃窗,洒在干净的操作台上。萧凡和叶之澜早早地在门口等着,手里拿着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