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医院临床实验楼的公告栏前,围了不少人。公告栏上贴着Ⅱ期临床招募启事,60个肝损伤名额、60个糖尿病肾病名额,下面留着咨询电话。可两天过去,报名的人寥寥无几。叶之澜看着登记表上的“3人”,指尖轻轻敲着桌面:“还是担心副作用和频繁检测,得想个办法让大家放心。”
萧凡拿出手机,翻到陈默发来的微信——陈默妈妈上周复查,肝酶指标已经稳定在正常范围一个月了。“或许可以让陈默帮忙,”萧凡说,“他和他妈妈都是‘活例子’,病友们更容易相信。”叶之澜立刻拨通陈默的电话,没想到陈默一口答应:“我早就想帮你们了!我这就去肝病病友群里说,再组织个线下见面会,让张叔、刘阿姨也来。”
见面会定在周末的医院会议室。陈默提前把妈妈的复查报告复印了几十份,还做了简单的PPT,上面放着用药前后的指标对比图。张叔拎着一兜自己种的苹果赶来,一进门就跟大家打招呼:“我以前走几步就喘,现在每天能绕公园走两圈,这药是真管用!”刘阿姨则把熬好的养胃粥分给大家:“我之前空腹吃药有点恶心,调整时间后啥事儿没有,你们要是有不舒服,及时跟医生说就行。”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原本犹豫的人开始主动提问。有个叫赵姐的肝损伤患者,担心吃药影响工作:“我每天要接送孩子,要是总抽血,时间赶不上咋办?”叶之澜立刻回答:“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周末也能检测,还能安排医护人员上门随访,绝不耽误你照顾孩子。”赵姐听完,当场填了报名表。
这场见面会下来,一下子报了23人。接下来的两周,陈默和李阿姨(糖尿病肾病小试受试者)分头行动——陈默跑遍了市区的三家肝病专科医院,李阿姨则在肾病病友群里分享自己的ACR变化曲线。萧凡和叶之澜还联系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小区里设了咨询点,方便居民了解情况。眼看招募期限快到,最后还缺8个肾病名额,这时王爷爷来了。
王爷爷是独居老人,子女都在外地,患糖尿病肾病6年了。他拄着拐杖,慢慢走进报名点:“我在社区看到你们的宣传,想试试。就是我腿脚不方便,抽血可能得麻烦你们多跑几趟。”萧凡赶紧扶他坐下:“您放心,以后每次检测,我开车接您来,检测完再送您回家。”王爷爷眼里泛起泪光:“那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我还以为没人管我这老头子呢。”
最终,Ⅱ期临床招募提前12天完成,120名受试者全部到位。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Ⅱ期联合了省人民医院、市第一医院、邻市中医院3家机构,在第一次协调会上,检测标准就吵了起来。
市一院的张医生坚持用“酶法”测SOD活性:“我们一直用这个方法,数据准,而且操作简单。”中医院的老教授却不同意:“免疫法更灵敏,能检测到微量变化,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精准的数据才能更好地观察疗效。”双方各执一词,会议陷入僵局。
萧凡知道,检测标准不统一,后续数据没法比对,Ⅱ期临床根本没法推进。他提议:“我们先做平行实验,用两种方法测同一批样本,看看偏差有多大,再制定校正公式。”老教授皱着眉:“校正公式哪有那么好做?万一影响数据真实性怎么办?”“您放心,我们会反复验证,确保校正后的数据和实际疗效一致。”萧凡语气坚定,老教授最终点头同意。
接下来的一周,萧凡带着实验室团队泡在实验室里。他们准备了50份受试者的血液样本,用酶法和免疫法分别检测,每天工作到深夜,终于算出了校正公式——用免疫法检测的SOD活性数值,乘以0.92,就能和酶法结果保持一致。
萧凡又组织了一次培训会,把3家机构的医护人员都请来。他现场演示两种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还拿出Ⅰ期临床的数据:“你们看,用校正公式后的免疫法数据,和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完全吻合,说明这个公式是可靠的。”老教授看着屏幕上的数据,终于松了口:“行,就按这个标准来。”叶之澜趁机拿出提前编好的《Ⅱ期临床操作手册》,上面细化了18项细则,从用药时间记录到不良反应上报流程,甚至附带了操作视频二维码。“以后不管谁负责检测,都按手册来,就不会出偏差了。”叶之澜说。
培训会结束后,老教授特意留住萧凡:“你们年轻人做事踏实,我服了。其实我一直在想,红海素激活Nrf2通路,和中医里的‘扶正固本’是不是一个道理?以后要是有机会,咱们可以试试中西医结合治疗。”萧凡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等Ⅱ期临床有了初步结果,我们就跟您合作研究。”
就在Ⅱ期临床准备启动,只剩10天时,车间突然传来坏消息——浙江供应商送来的“发酵法硒蛋白”,重金属铅含量检测结果是0.0018mg/kg,虽然没超过国家标准(≤0.002mg/kg),但已经接近限值。“要是用这批原料,万一后续检测中铅含量波动,会影响临床数据的稳定性。”车间主任急得团团转,“重新找供应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