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放线菌对寄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不够。”萧凡皱起眉,将数据导出给陈雨。陈雨接过平板,立刻去无菌室调整放线菌的浓度,同时加入了几种之前分离出的本土细菌:“我试试混合制剂,说不定本土菌群之间有协同作用。”叶知澜则在模型里加入寄生微生物的参数,试图找到它们的生长阈值:“如果能确定寄生微生物的最佳生长温度,或许能通过调控土壤温度来抑制它。”
林晓在一旁整理数据,突然发现当土壤中加入少量腐殖质时,固氮微生物的活性有轻微回升:“萧凡哥,你看这个!腐殖质好像能提高固氮微生物的抗逆性。”萧凡立刻凑过去,看着表格里的数据,眼睛一亮:“咱们可以做个正交实验,因素包括放线菌浓度、腐殖质含量、土壤温度,看看哪个组合能同时抑制两种入侵微生物,又促进固氮微生物生长。”
接下来的四天,实验室里的灯光几乎彻夜未熄。四人分工明确,萧凡负责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数据,叶知澜优化生态模型,陈雨调试微生物制剂,林晓则记录每一组实验的结果。饿了就吃泡面,困了就趴在实验台上打个盹,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培养箱里的样本。
第七天下午,实验终于有了突破。当放线菌浓度为10^6 CFU/g、腐殖质含量5%、土壤温度控制在28℃时,真菌浓度下降了90%,寄生微生物几乎检测不到,而固氮微生物的活性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的120%。
“成功了!”林晓拿着检测报告,激动得跳了起来。陈雨看着培养皿里健康生长的固氮微生物,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咱们可以把这个组合方案整理出来,作为后续防控的优化版。”叶知澜则将模型模拟结果导出,画面上,雨林生态系统的各项指标都恢复了正常,藤本植物和乔木的共生曲线再次变得平稳。
萧凡刚想说话,实验室的门突然被推开,李教授的助手抱着一个纸箱走了进来:“省院给你们寄的设备资料到了,还有一批新的培养基配方。”林晓立刻凑过去,打开纸箱,里面除了资料,还有几支标注着“本土放线菌菌种”的试管。
“李教授说,这些菌种是从其他雨林分离出来的,让你们试试能不能和现有的放线菌融合,提高抑制效果。”助手笑着说。萧凡接过试管,看着里面白色的菌液,心中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咱们可以做菌种融合实验,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杂交放线菌,这样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都能发挥作用。”
叶知澜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查阅菌种融合的文献:“我看看现有的融合方法,咱们需要准备PEG(聚乙二醇)作为融合剂,还要调整培养温度和pH值。”陈雨则去无菌室准备融合所需的仪器,林晓则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新的实验计划,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充满了期待。
实验室里的恒温系统依旧嗡嗡运转,但此刻,这声音不再是单调的背景音,而是充满了希望的节奏。萧凡看着眼前忙碌的伙伴,看着桌上的菌种、培养基和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突然觉得,实验室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力——这里没有雨林的风,却能守护雨林的生态;没有土壤的气息,却能破解土壤的密码。
叶知澜突然抬起头,笑着对萧凡说:“等设备到了,咱们可以给这种杂交放线菌做全基因组测序,看看它的抗逆基因到底在哪里。”陈雨也附和道:“到时候还能建立菌种库,为其他地区的外来物种防控提供支持。”林晓则兴奋地说:“我还要把这次的实验过程写成科普文章,让更多人知道微生物在生态防控中的作用!”
萧凡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虽然看不到雨林的郁郁葱葱,但他知道,实验室里的每一次实验、每一组数据,都在为雨林的生机保驾护航。他拿起一支放线菌试管,对着灯光看了看,里面的菌液清澈透明,却蕴含着守护生态的强大力量。
“咱们开始吧。”萧凡说,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坚定。叶知澜打开了文献,陈雨准备好了融合剂,林晓拿起了笔,实验室里再次响起了熟悉的声音——键盘的敲击声、培养箱的运转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谱写着属于他们的生态守护之歌。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萧凡看着显微镜下正在融合的菌种,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实验的道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但只要他们携手同行,在实验室里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就一定能为雨林筑起一道坚实的科学防线,让这片绿色的奇迹永远生机勃勃,让实验室里的生态回响,在自然中永远回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下来的几天,四人全身心投入到菌种融合实验中。萧凡负责调控融合条件,不断调整PEG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叶知澜则通过显微镜实时观察菌种的融合过程,记录下每一个关键节点;陈雨负责融合后的菌种培养,确保它们能在新的环境中存活;林晓则整理着所有的实验数据,绘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