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母虎戴好项圈后,萧凡又在它身边放了两块加热过的鹿肉:“麻醉剂还有两个小时才会过效,等它醒了能补充体力。”几人慢慢退到远处的观察点,透过望远镜看着母虎和幼崽,直到太阳升到头顶,母虎缓缓睁开眼睛,舔了舔幼崽,慢慢站起身,带着它们往林子深处走去,项圈在阳光下闪着微弱的光,像个守护的印记。
“项圈信号稳定,数据都传过来了。”陈雨看着手里的平板,脸上露出笑容。萧凡掏出林晓送的木笔,在巡护手册上写下:“4月12日,为华南虎母虎(编号H08)佩戴跟踪项圈,幼崽健康,活动范围正常。”笔杆上的“守护”二字蹭过纸面,像是在为这段记录盖章。
回程的路上,林晓一直趴在车窗边,看着窗外掠过的树林:“萧哥哥,等小老虎长大,它们会不会记得我们呀?”萧凡揉了揉她的头发:“它们可能不记得我们的样子,但会记得这片雨林很安全,这就够了。”
叶知澜坐在副驾驶座上,翻看着林晓的观察笔记,突然指着其中一页说:“晓晓,你这画的幼崽体重估算,和我们用无人机测的差不多,以后可以当我们的‘小小监测员’啦!”
回到基地时,门口停着辆陌生的白色轿车。一个穿着蓝色冲锋衣的年轻人正站在科普墙前,盯着林晓画的《疤与新芽》看。看到萧凡他们回来,年轻人立刻迎上来:“请问是萧凡老师吗?我是市报社的记者,叫周阳,之前看了你们的纪录片,想来采访雨林保护的故事,尤其是……”他指了指萧凡胳膊上的疤,“想听听这个‘守护印记’的故事。”
林晓立刻抢在萧凡前面开口:“这个疤是萧哥哥救华南虎时摔的!我还画了画,贴在墙上呢!”她拉着周阳往科普墙跑,叽叽喳喳地讲起萧凡受伤、救助母虎、带项圈的事,像个小讲解员。
周阳听得认真,还拿出笔记本记录:“没想到孩子们对保护这么上心,这才是最动人的故事。”他跟着萧凡他们参观动物棚,看到斑头雁时,忍不住拿出相机拍照:“这只斑头雁就是纪录片里林晓照顾的那只吧?现在状态真好。”
陈雨笑着点头:“它现在每天都会跟着雁群飞一圈,晚上就回棚里睡觉,跟基地的‘老熟人’一样。”正说着,斑头雁突然扑腾着翅膀飞到林晓身边,用喙轻轻蹭她的手心——林晓立刻从口袋里掏出小米,撒在地上,看着斑头雁啄食,脸上满是温柔。
周阳举起相机,按下快门,把这一幕定格下来:“我要把这些都写进报道里,让更多人知道,雨林里不仅有动物,还有这么多用心守护它们的人。”
接下来的两天,周阳跟着萧凡他们巡护,记录下红外相机里的动物画面,采访林晓和“雨林小课堂”的孩子们,还跟着陈雨给动物做体检。临走那天,他拿着写好的初稿给萧凡看:“标题我想叫《雨林里的疤与芽》,既写你受伤的疤,也写孩子们带来的新生希望,你觉得怎么样?”
萧凡接过稿子,看到里面写着林晓的画、母虎的项圈、斑头雁的互动,还有陈雨说的“每一个守护者,都是雨林的新芽”,忍不住点头:“特别好,这就是我们真实的雨林故事。”
林晓也凑过来看,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稿子里,兴奋地拉着周阳的衣角:“周叔叔,等报道发表了,能给我们送几份吗?我要贴在科普墙上,让大家都看到!”
周阳笑着答应:“不仅送你们,我还会把报道发到网上,让全国的人都知道你们在守护雨林。”
报道发表的那天,基地里格外热闹。孩子们围着刚送来的报纸,指着上面的照片欢呼;村民们也特意来基地看,王婶拿着报纸,笑着对萧凡说:“没想到咱们这雨林还能上报纸,你们这些年轻人,真是干了件大事!”
萧凡拿着报纸,翻到《雨林里的疤与芽》那一页,看到自己胳膊上的疤在照片里若隐若现,旁边配着林晓画的“疤生新芽”的画,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叶知澜走过来,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看,你的‘守护印记’,现在成了更多人知道雨林的窗口。”
陈雨也拿着平板走过来,上面是省林科院发来的华南虎监测数据:“母虎今天带着幼崽去了东边的桦树林,还捕猎了一只野兔,幼崽第一次尝试吃肉,数据显示它们的体重都涨了!”
林晓挤到两人中间,举着新画的画:“我画了小老虎吃肉的样子!以后每个月我都画一幅,记着它们长大的样子!”
夕阳西下时,萧凡带着林晓、陈雨和叶知澜,又去了之前种红杉苗的地方。几个月前栽下的小苗,现在已经长到半人高,嫩绿的新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林晓蹲下来,给每棵树苗浇了点水,轻声说:“小树苗快长大,和小老虎一起,变成雨林的守护者。”
萧凡看着眼前的景象——夕阳、新苗、身边的人,还有口袋里那支刻着“守护”的木笔,忽然明白,所谓的守护,从来不是孤立的付出。他胳膊上的疤,是雨林给的印记;林晓的画,是孩子给的希望;陈雨的专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