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过后的雨林总带着清冽的果香,萧凡刚把华南虎保护研究中心的监测设备调试完,就闻到院子里飘来的桂花香——是叶知澜在晒桂花,准备做桂花蜜,说是要给冬季巡护的队员们当补给。
“你快来看看,今年的桂花比去年密多了。”叶知澜蹲在竹筛旁,手里捧着个白瓷碗,正把落在石桌上的桂花往碗里捡。萧凡走过去,指尖捏起一撮桂花,凑近鼻尖闻了闻,清甜的香气瞬间漫进鼻腔:“确实香,等做成蜜,拌在红薯粥里肯定好吃。”他刚说完,就听见科普站方向传来小林的喊声,两人对视一眼,快步走了过去。
只见小林正围着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手里拿着本动物图鉴,小姑娘怀里抱着个纸盒子,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怎么了?”叶知澜轻声问。小林指了指纸盒子:“她在林子边捡到只受伤的斑头雁,翅膀好像断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姑娘抬头看了看叶知澜,声音带着哭腔:“我叫林晓,家就在山脚下,早上遛狗时看到它躺在地上,飞不起来了。”叶知澜蹲下来,轻轻打开纸盒子,里面的斑头雁缩成一团,右翼无力地垂着,羽毛上还沾着泥。“别担心,我们能治好它。”叶知澜摸了摸林晓的头,“你愿意帮我们一起照顾它吗?”
林晓眼睛一亮,用力点头:“愿意!我每天都来给它喂食!”接下来的日子,林晓果然每天准时来基地,跟着叶知澜给斑头雁换药、喂小鱼干。萧凡看着小姑娘认真的模样,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科普站可以开个“雨林小课堂”,专门教村里的孩子认识雨林里的动植物,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
叶知澜听了特别赞同,当天就和小林、小周一起整理科普资料,还从红外相机里挑了些有趣的动物视频,比如芽芽追蝴蝶、云豹幼崽摔跤的画面。“雨林小课堂”开课那天,来了十几个孩子,林晓坐在最前面,手里拿着笔记本,听得格外认真。萧凡给孩子们讲华南虎的生活习性,叶知澜则教他们辨认常见的保护植物,孩子们时不时举手提问,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
这天下午,林晓刚给斑头雁喂完食,就拉着叶知澜的手,神秘兮兮地说:“叶姐姐,我带你去个地方,那里有好多好看的花。”叶知澜跟着她往林子深处走,穿过一片竹林后,眼前突然出现一片野生的秋海棠,粉紫色的花朵在绿叶间绽放,像撒在草丛里的星星。“我也是上次遛狗时发现的,这里的花从来没人摘,特别好看。”林晓笑着说。
叶知澜拿出手机,拍下秋海棠的照片,心里满是惊喜——野生秋海棠是濒危植物,没想到在这儿能发现这么大一片。她赶紧给萧凡打电话,让他带着监测设备过来。萧凡赶到后,立刻对这片秋海棠进行了登记,还在周围装了红外相机:“得好好保护起来,说不定以后能在这里建立濒危植物保护点。”林晓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小声说:“我以后每天都来这里看看,不让别人摘花。”
日子在忙碌中过得飞快,转眼到了秋收时节。村民们的玉米、红薯都熟了,李叔特意挑了最大的一袋红薯送到基地:“今年的红薯特别甜,你们烤着吃、煮着吃都好吃。”萧凡和叶知澜收下红薯,跟着李叔去地里帮忙收割,小林和小周也带着“雨林小课堂”的孩子们过来,帮着捡玉米棒。
地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孩子们提着小篮子,在玉米地里穿梭,时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林晓捡到一个特别大的玉米棒,跑过来递给萧凡:“萧哥哥,你看这个玉米好大!”萧凡接过玉米,笑着说:“这是你劳动的成果,晚上咱们煮玉米吃。”
傍晚时分,大家把收割的玉米、红薯装上车,运回村里。李叔杀了只鸡,邀请萧凡他们去家里吃饭,孩子们也跟着一起去,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吃着香喷喷的鸡肉、甜甜的煮玉米,脸上满是笑容。“要是每年都能这么热闹就好了。”李叔喝了口酒,感慨地说,“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因为雨林,孩子们愿意留在村里,年轻人也有回来开民宿、做导游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萧凡点点头,心里满是欣慰——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雨林不仅恢复了生机,还带动了村里的发展,让村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他看着身边的叶知澜,又看了看院子里打闹的孩子们,突然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没过多久,基地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协助省林科院进行雨林生物多样性普查。张教授带着团队赶来,和萧凡他们一起制定普查计划。“这次普查要涵盖动物、植物、微生物三个方面,工作量很大,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张教授在会议上说,“萧凡负责动物监测,叶知澜负责植物调查,小林和小周协助微生物采样,咱们争取在一个月内完成普查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都投入到紧张的普查工作中。萧凡每天带着红外相机,在林子里穿梭,记录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叶知澜则拿着植物标本夹,采集各种植物样本,还教小林和小周辨认珍稀植物;孩子们也没闲着,跟着林晓一起,帮着收集落叶和土壤样本,为微生物普查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