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茶芽更饱满了,蜂虎也常来茶田附近觅食,‘松松’昨天还在茶田边的缓冲带抓了只田鼠!”萧凡和叶知澜喝着新茶,翻看着共享数据库里的最新数据——邻县的红外相机拍到了一只成年豹猫,清溪的豹猫“松松”体重增加了1.2公斤,自家雨林的蓝喉蜂虎幼鸟已经能飞出巢穴短距离飞行。
“咱们的科研数据,终于慢慢变成了生态答卷,”叶知澜靠在萧凡肩上,望着窗外的雨林,“从基因比对到昆虫研究,从数据库升级到邻县规划,每一步都没白走。”萧凡握着她的手,指尖划过科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这只是开始,以后还要研究更多物种,完善更多数据,让每个参与守护的地方,都能拿到满意的生态答卷。”
没过多久,市生态局听说了萧凡团队的科研成果,邀请他们去做专题报告。报告会上,当萧凡展示豹猫基因图谱、叶知澜讲解茶田昆虫研究数据时,台下的专家们纷纷点头。有位老专家说:“你们把科研和实际保护结合得太好了,既有严谨的数据支撑,又能落地到村民的生产生活,值得在更多地区推广!”
报告结束后,不少县镇的保护站都来联系萧凡团队,想借鉴他们的科研方法和保护模式。萧凡和叶知澜商量后,决定在共享数据库里新增“科研指导”板块,把豹猫监测、昆虫采样、生态茶种植的技术要点都放进去,还附上了他们的研究笔记和数据图表。
深秋的时候,萧凡团队收到了邻县的好消息:红外相机拍到了两只豹猫在生态缓冲带活动,茶田的昆虫种类比种植前增加了38%,村民的茶叶收入也比去年翻了一番。老张在电话里激动地说:“多亏了你们的科研数据,咱们的保护和生产都没耽误,现在村民们都主动加入守护队伍了!”
萧凡挂了电话,翻开最新的《雨林生态科研年报》,里面收录了豹猫基因研究、茶田生态关联、蓝喉蜂虎繁殖监测等多项成果,还附上了三地共享数据库的物种动态曲线。叶知澜走过来,把星光小学孩子们新画的“雨林科研图”贴在年报上——画里,孩子们拿着放大镜观察昆虫,跟着阿杰记录豹猫爪印,旁边还写着:“我们也要当雨林科研小卫士!”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年报上,孩子们的画和严谨的科研数据相映成趣。萧凡和叶知澜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场关于雨林的科研与守护,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无数人用数据、用行动、用热爱共同书写的故事。而那些来自雨林的远方回响,早已在科研的支撑下,变成了跨越山海的生态乐章,还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奏响更动人的旋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