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纱布擦拭伤口,玛莎很配合,一动不动地站着,眼里满是信任。
回到科考站后,萧凡和队员们立刻分成两组:一组跟着孙教授研究人工补水方案,尝试在象群迁徙路线上挖掘临时水井,并用太阳能抽水机抽取地下水;另一组跟着穆罕默德去寻找新的水源地,同时在干涸的绿洲里种植耐旱的枣椰树和骆驼刺,为象群提供食物和遮荫处。
在挖掘临时水井时,队员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沙漠里的沙子流动性强,刚挖好的井壁很快就会坍塌,孙教授和队员们只能用钢板加固井壁,一点点往下挖。“这里的地下水位比我们预想的还要深,”孙教授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不过好在水质不错,只要能挖到水,就能解决象群的饮水问题。”
与此同时,穆罕默德带领的寻水组也有了收获。在南部的一处山谷里,他们发现了一处隐蔽的泉眼,虽然水量不大,但足够象群饮用。“这是祖父告诉我的‘秘密泉眼’,”穆罕默德兴奋地说,“以前只有当地的牧民知道,现在终于能派上用场了!”他们立刻在泉眼周围搭建了防护栏,防止沙子堵塞泉眼,还在旁边种了几棵枣椰树苗。
一周后,第一口临时水井终于挖成了。当太阳能抽水机抽出清澈的地下水时,众人都激动地欢呼起来。孙教授立刻联系无人机团队,引导玛莎带领的象群前来饮水。当象群走进水井旁时,看到源源不断的水流,都兴奋地扬起鼻子,发出欢快的叫声。小枣跑到水边,一口气喝了好几分钟,还在水里打了个滚,溅起一阵水花。
离开撒哈拉的前一天,萧凡和穆罕默德一起去看新种植的枣椰树苗。树苗虽然还很矮小,但已经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晃。“等这些树苗长大了,象群就能在这里乘凉、吃枣椰果了,”穆罕默德笑着说,“我们还和当地牧民达成了协议,一起保护泉眼和树苗,不让任何人破坏。”
萧凡拿出笔记本,在最新一页画了幅撒哈拉沙漠的画:起伏的沙丘旁,临时水井的水流潺潺,玛莎领着象群在水边饮水,小枣在沙地上打滚,科考队员们正在种植枣椰树苗,穆罕默德站在泉眼旁微笑。旁边写着:“每一片干涸的沙原,都期盼着绿意;每一次对象群的守护,都是与沙漠的共生之约。”
第二天清晨,“探索号”准备驶离阿加迪尔港。孙教授、穆罕默德和当地牧民都来送行,穆罕默德给萧凡送了一个用枣椰木雕刻的小象挂件,挂件上的小象鼻子卷着一颗枣椰果,栩栩如生:“这是我亲手刻的,希望你下次来的时候,能看到小枣长成和玛莎一样强壮的大象。”
萧凡接过挂件,郑重地挂在背包上,和之前的红毛猩猩毛发挂件、鹦鹉螺贝壳、鲸鱼骨北极熊挂件放在一起。他站在甲板上,挥手向大家告别,直到他们的身影变成远处沙丘上的小点。林夏走到他身边,递来一份新的资料:“下一站,亚马逊雨林。科考站的周教授说,那里的非法砍伐和森林火灾越来越严重,美洲豹的栖息地被破坏,很多濒危植物也面临灭绝,我们得去看看。”
萧凡接过资料,照片上的亚马逊雨林布满了砍伐后的树桩,黑色的过火区像一块丑陋的伤疤,一只美洲豹在树桩间徘徊,眼神里满是警惕。“走吧,”他对林夏说,“去赴下一场与生命的约定。”
“探索号”的汽笛声响起,缓缓驶离阿加迪尔港。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撒哈拉沙漠在沙尘中若隐若现,像是在向他们告别,也像是在等待着下一次的重逢。萧凡知道,这场守护生命的旅程永远不会结束,从加里曼丹的焦土到澳大利亚的蓝海,从斯瓦尔巴的冰原到撒哈拉的沙原,再到即将前往的亚马逊雨林,只要还有生命在呼唤,他们就会带着希望,继续前行。
海风裹挟着沙尘,吹过甲板,也吹过萧凡的脸颊。他摸了摸背包上的四个挂件,每一个都承载着一段守护的记忆,每一段记忆都坚定着他的信念——与地球的共生之约,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承诺,是一次一次为生命挺身而出的勇气。而这份承诺与勇气,会指引着他们,走向每一片需要守护的土地。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