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五天下午,莉娜拿着盐度检测仪跑过来,脸上带着笑容:“湾内的海水盐度已经降到了20‰以下,刚好适合红树生长!我们还在泥滩上发现了几只小招潮蟹,它们已经开始在幼苗周围打洞了!”萧凡跟着莉娜来到泥滩上,果然看到几只小小的招潮蟹,举着一只大大的螯,在淤泥里钻来钻去,偶尔还会爬到红树幼苗的根部,像是在检查这片新的家园。
更让人惊喜的是,湾口的老红树也有了变化。原本枯萎的气根上,冒出了细小的新芽;树干底部的树皮,颜色也慢慢恢复了正常,不再像之前那样发胀。“它们活过来了!”莉娜激动地抱住萧凡,“我还以为这些老红树再也撑不下去了,没想到你们真的做到了!”
离开青蟹湾的前一天,萧凡在湾口的老红树旁,埋下了第二十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红树和气根的图案,背面的文字是他和莉娜、老支书一起写的:“防波固堤,幼苗新生,红树林的涛声里,藏着海岸的安宁。”老支书送给萧凡一个用红树木雕刻的小船模型,船上刻着青蟹湾的地图:“这个小船能保佑你平安,就像我们的约定,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一起守护这片红树林。”
“探索号”驶离青蟹湾时,萧凡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片逐渐远去的红树林。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水打在红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一首温柔的歌谣。林夏走到他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咖啡:“下一站是北欧的冰川边缘,科考站的奥拉夫说那里的苔原因为全球变暖,大片退化,我们在草原用的保水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
萧凡接过热咖啡,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他翻开奥拉夫发来的资料,照片上的苔原一片枯黄,原本该覆盖着绿色苔藓的地面,此刻露出了裸露的冻土,几只北极狐在枯黄的草丛里艰难地寻找食物,眼神里满是疲惫。“苔原是北极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是苔原退化,冻土融化,会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笔,在资料上画起了设计图,“得在苔原边缘种植耐寒的苔藓和地衣,再铺一层保水保温的基质,防止冻土过快融化,为苔原恢复争取时间。”
林夏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笑着说:“你这刚从海岸的淤泥里出来,又开始琢磨苔原的事了,就不能给自己放个假吗?”萧凡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北极的变暖速度是全球的两倍,要是不尽快行动,用不了几年,这片苔原就会永远消失。我们得快点过去,不能让北极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夜晚,“探索号”在印度洋上航行,月光洒在海面,像铺了一层碎银。萧凡坐在栏杆旁,手里拿着那个红树木小船模型,轻轻摩挲着船上的地图——这个小船,承载着海岸的希望,也承载着他们的守护之约。林夏走过来,在他身边坐下:“你说我们还要守护多少片土地,才能让自然真正恢复往日的生机?”
萧凡转过头,看着她的眼睛,语气肯定:“不管要守护多少片,我们都不会停下。”他顿了顿,又说:“爷爷当年在日记里写过,自然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用生命去守护它。每一片土地、每一棵树木、每一只动物,都是自然的馈赠,我们不能让这些馈赠消失。”
萧凡低头看着手里的小船模型,在笔记本最新一页画了一片翠绿的苔原,旁边写着:“每一次为红树林的坚守,都是对东南亚海岸的承诺;每一次向北极苔原的奔赴,都是约定的延续。”
他知道,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永远没有终点。下一站的北极苔原上,正有一场关于生命与坚守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而“探索号”的汽笛声,正穿过印度洋的浪,朝着新的希望,缓缓驶去。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