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晨雾还未散尽,“探索号”的船舷已切开驶向亚马逊雨林的水波。林夏将老李送的蓝晶吊坠挂在颈间,吊坠的微光透过衣料,与贴身口袋里的青稞种、沙海金晶粉末形成奇妙的温度呼应。萧凡端着两杯热咖啡走来,将其中一杯递到她手中:“陈禾刚和亚马逊的原住民部落通了话,部落的首领塔卡会带着向导在雾林边缘的码头等我们,他还说雾林绿泉最近总被浓雾笼罩,得靠部落的‘雾引草’才能找到准确位置。”
林夏接过咖啡,指尖触到杯壁的温热,抬头时正撞见萧凡眼底的认真——那认真里藏着和雪山、沙海、深海时一样的细致。两人并肩走向数据舱,屏幕上正播放着亚马逊雾林的航拍画面:成片的参天古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一条淡绿色的溪流在林间蜿蜒,溪流尽头的光点便是雾林绿泉。“塔卡说这雾林里的树木都有上百年的树龄,”萧凡指着屏幕上缠绕在树干上的藤蔓,“有些藤蔓会分泌黏性汁液,深潜时用的防护膜或许能用来防黏,我已经让老周准备修改晶坯的外层涂层了。”
实验室里,老周正将雾蕨提取物混入瓷浆,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萧凡说的黏性汁液我查过了,”老周拿起搅拌棒,瓷浆里的绿色粉末渐渐化开,“是雾林特有的‘胶藤’分泌的,普通材质沾上就很难清理,得在晶坯外层涂一层硅树脂,再混点雾蕨的绒毛粉末,这样既能防黏,又能吸附雾气中的水分。”萧凡立刻凑到工作台前,看着老周在图纸上标注涂层厚度:“我把之前蜂窝状的晶坯结构调整一下吧,雾林里雨水多,得在晶坯底部加个排水槽,避免雨水积在晶坯缝隙里影响活性。”
林夏蹲在一旁翻爷爷的日记,突然被一段夹着干枯雾蕨的文字吸引:“雾林绿泉的雾蕨,昼吸雾露,夜吐氧气,绿晶则需雾蕨的氧气维持晶体结构,二者共生,可保雾林湿度稳定。”她立刻将日记递到萧凡面前:“爷爷提到雾蕨能吐氧气,要是能在晶坯周围种上雾蕨幼苗,说不定能加快绿晶和雾蕨的共生速度?”萧凡盯着日记里的雾蕨标本,手指轻轻拂过叶片上的绒毛:“陈禾刚好培养了雾蕨幼苗,我们可以把幼苗和晶坯一起带到绿泉,按爷爷说的,让它们挨得近一些。”
三天后,“探索号”抵达雾林边缘的码头。塔卡穿着绣满蕨类花纹的棕色长袍,手里握着一束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见到林夏和萧凡时,立刻笑着迎上来:“这是雾引草,拿着它走在雾林里,雾气会自动让出一条路,林教授当年就是跟着我父亲,靠它找到雾林绿泉的。”林夏接过雾引草,指尖刚触到花瓣,便闻到一股清冽的草木香,颈间的蓝晶吊坠竟微微发烫——和在雪山接过卓玛的银吊坠时一样,像是跨越时光的呼应。
跟着塔卡走进雾林时,林夏才真正感受到亚马逊雨林的茂密:参天古木的枝叶交织成天然的穹顶,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铺满落叶的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萧凡扛着装有雾林晶坯和雾蕨幼苗的设备箱,时不时提醒林夏避开脚下的树根:“塔卡说前面有片胶藤区,大家把防护手套戴上,别沾到藤蔓的汁液。”
果然,走了没多久,前方的树干上便缠绕着密密麻麻的胶藤,藤蔓表面泛着黏腻的光泽。塔卡用弯刀砍断几根挡路的胶藤,汁液滴在地面上,瞬间粘住了几只路过的昆虫。“小心点,”萧凡走到林夏身边,轻轻扶着她的胳膊,“跟着我的脚步走,别踩在汁液上。”林夏点点头,跟着萧凡的步伐,一步步穿过胶藤区,手里的雾引草果然发挥了作用,周围的雾气渐渐散开,露出清晰的路径。
傍晚时分,众人终于抵达雾林绿泉。泉眼藏在一片巨大的蕨类植物中间,泉水泛着淡淡的绿色,周围的雾蕨却大多叶片发黄,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塔卡蹲在泉眼旁,掬起一捧泉水,眉头微微皱起:“以前这泉水是清澈的,现在却带着点浑浊,雾蕨也越来越少了,部落的老人说,是绿晶的光芒变弱了,没办法为雾蕨提供足够的能量。”
陈禾立刻打开检测仪,探头刚接触泉水,屏幕上的数据便跳了出来:“泉水里的矿物质浓度下降了30%,氧气含量也比正常水平低,难怪雾蕨会发黄。”萧凡将雾林晶坯放在泉眼周围,蜂窝状的晶坯表面立刻亮起淡绿色的光,硅树脂涂层在灯光下泛着细密的光泽:“老周的涂层果然有用,刚才沾到的胶藤汁液一擦就掉。”他一边说着,一边帮林夏将雾蕨幼苗种在晶坯旁边,幼苗的根须刚好贴在晶坯的排水槽旁,方便吸收泉水和晶坯释放的能量。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开始搭建“雾林共生系统”。萧凡和塔卡带着部落的人清理泉眼周围的枯木和杂草,避免它们挡住雾气,影响雾蕨吸收水分;陈禾则忙着提取雾蕨的汁液,与老周制作的晶坯涂层混合,涂在泉眼周围的绿晶碎片上,增强绿晶的活性;林夏和萧凡一起,将混合了雾蕨绒毛粉末的晶须编织成一张“雾林防护网”,覆盖在泉眼上方,既能让雾气顺利渗透,又能防止胶藤的汁液滴落在晶坯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搭建防护网的第四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