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进行到第十天,泉眼周围的沙地上长出了成片的沙海藻。金晶的光芒与海藻的金纹交织在一起,在沙丘间形成了一道金色的光带。陈禾检测后发现,泉眼周围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到了15%,昼夜温差缩小到了10℃,沙海藻的存活率达到了85%:“如果把‘沙海守护晶’推广到整个沙漠,或许能形成大片的‘沙漠绿洲带’,还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离开沙海金泉眼的前一天,团队在泉眼旁埋下了第六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沙海藻与沙海金晶的图案,背面则刻着爷爷照片背面的那句话:“沙海藏金泉,藻与晶共生,昼吸热浪,夜蓄凉露。”阿凯的阿婆特意赶来,送给林夏一个用沙海藻纤维编织的小袋子:“这里面装的是沙海金晶的粉末,遇到危险时,撒一点在周围,就能像晶坯一样形成保护屏障。”
“探索号”驶离沙漠边缘的港口时,晨光正洒在连绵的沙丘上,沙海藻的金纹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林夏站在甲板上,手里捧着阿婆送的小袋子和爷爷的日记,日记里又多了沙海藻的图案,世界地图上的脉晶产地标注,已经覆盖了雪山、沙漠、南极、北极、亚马逊和东非,像一张守护地球的网。
萧凡走到林夏身边,手里拿着份新的航行报告:“下一站是太平洋中部的‘深海蓝眼泉’,科考站的人说那里的‘深海蓝藻’能在高压低温的环境下存活,还能发出蓝色的荧光,或许能和‘深海蓝晶’形成共生关系。”陈禾抱着刚整理好的深海环境数据册走来,册页上贴着深海蓝眼泉的照片:“那里的水深有三千米,压力是海平面的三百倍,温度只有2℃,需要为深海蓝晶设计抗压防冻的保护层。”
老周的实验室里又开始忙碌起来。这次他混合了沙海金晶粉末、雪山青稞粉、南极星芒藻粉、北极冰原水晶粉末、亚马逊雾林素和东非火山岩粉,准备制作“深海共生晶坯”:“得在瓷坯里加入深海火山岩的成分,才能抵抗高压,再混点深海蓝藻的提取物,让晶坯能在低温下保持活性。”
航行途中,林夏在爷爷的日记里发现了一张深海照片。照片上,爷爷穿着潜水服,手里捧着的深海蓝藻正发出淡淡的蓝光,周围的深海蓝晶像星星一样散布在海水中,照片的背面写着:“深海藏蓝眼,藻晶共发光,高压无惧,低温无伤。”林夏将照片贴在胸口,感受着沙海金晶粉末与青稞种的温度,仿佛听到了爷爷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自然的共生智慧,藏在每一片土地、每一片海洋里,等着你们去发现。”
“探索号”的船舷切开太平洋的碧波,林夏望着深邃的海水,手里握着爷爷的日记。她仿佛看到爷爷穿着潜水服,在深海蓝眼泉旁向她挥手,而她身后,萧凡、陈禾、老周、卓玛和阿凯的身影渐渐与爷爷的身影重叠,形成了一道跨越海陆的守护线。她知道,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还将在深海中继续,而每一次新的探索,都是对爷爷遗愿的传承,也是对这颗蓝色星球最深情的守护。
夜晚,林夏站在甲板上,望着漫天星辰。深海蓝藻的蓝光仿佛在海面上闪烁,沙海金晶的光芒仿佛在沙漠中跳跃,冰脉藻的淡蓝仿佛在雪山间流动。她轻轻翻开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共生之路,无远弗届,时光为契,守护永恒。”然后将那袋用冰脉泉水浸泡过的青稞种,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那是雪山的馈赠,也是下一段旅程的希望。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