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号”在印度洋北部的港口停靠时,青藏高原的雪山已在天际线铺成一道银白屏障。林夏将爷爷那封未寄出的信叠成方巾,塞进贴胸的口袋,信笺边角因反复摩挲泛着毛边,却恰好与袋中星芒藻粉的细颗粒形成奇妙的触感呼应。萧凡扛着装有“四海共生晶坯”的保温箱走下舷梯,箱壁上老周新刻的纹路在阳光下格外清晰——那是将南极星芒、北极冰藻、亚马逊雾蕨与东非火苔的形态熔于一体的图案,像一枚浓缩了四海共生故事的印章。
当地向导卓玛牵着三匹披挂着牦牛皮的马在码头等候,她藏青色藏袍的领口别着枚银质的藻纹吊坠,见到林夏时,吊坠竟微微发烫。“这是十年前林教授留下的,”卓玛伸手拂过吊坠上的冰脉藻纹路,眼底盛着雪山的光,“他说若有一天有人带着‘会发光的晶须’来,就把这个交给她,还说雪山冰脉泉眼的‘冰脉籽’,要靠这吊坠才能唤醒。”林夏接过吊坠的瞬间,指尖传来熟悉的震动,与爷爷日记里夹着的星芒籽、冰原水晶的频率如出一辙,仿佛跨越十年的时光在此刻完成了共振。
往雪山冰脉泉眼进发的路,比想象中更难行。马蹄踩在覆雪的碎石路上,每一步都要避开暗藏的冰缝。卓玛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说:“那是‘冰脉神山’,泉眼在山坳里的‘千年冰洞’下,往年这个时候,洞口的冰脉藻会泛着淡蓝的光,今年却连一丝光晕都看不到了。”林夏裹紧冲锋衣,从背包里取出爷爷的日记,翻到夹着干枯冰脉藻的那页——藻叶边缘的锯齿状纹路,竟与卓玛马背上驮着的青稞袋编织纹路完全吻合,“爷爷当年是跟着藏族同胞学的编织吧?”她轻声呢喃,指尖抚过日记里“冰脉藻需青稞露滋养”的批注,突然明白了什么。
抵达千年冰洞时,夕阳正将雪山染成金红色。洞口的冰层比卓玛描述的厚了足足半米,原本该覆盖冰脉藻的地方,只剩几道浅浅的凹痕,像被时光磨平的记忆。陈禾立刻打开保温检测仪,探头刚触碰到冰层,屏幕上的数值便跳成了刺眼的红色:“冰层下的氧气含量只有12%,地热温度也降到了5℃,冰脉藻根本无法存活。”老周蹲在冰洞旁,将“四海共生晶坯”贴在冰面上,瓷坯表面的纹路竟缓缓亮起,在冰层上投射出星芒、雾蕨、火苔与冰藻交织的光影,“这晶坯能吸收周围的地热,或许能融化部分冰层。”
萧凡找来凿冰的工具,林夏则握着卓玛的银吊坠贴在冰层上。当吊坠的银纹与晶坯投射的光影重合时,冰层下突然传来细微的“嗡鸣”声,像是沉睡的生命正在苏醒。卓玛从青稞袋里取出个陶碗,将温热的青稞酒洒在冰面上:“我们藏族人说,雪山的灵物需要诚意唤醒,这青稞酒是用今年新收的青稞酿的,带着土地的暖意。”酒液渗入冰层的瞬间,一道淡蓝色的光痕顺着冰缝蔓延,很快在冰洞底部勾勒出泉眼的轮廓。
凿开冰层的那一刻,一股带着青稞香气的暖风从泉眼涌出。林夏小心翼翼地将爷爷留下的冰脉籽撒进泉水中,籽实刚接触水面,便立刻绽放出细小的蓝纹,像极了夜空中的星子。卓玛将银吊坠放进泉眼,吊坠的藻纹与冰脉籽的蓝纹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道淡蓝色的光带。“是‘时光之约’!”卓玛激动地喊道,“林教授当年说,冰脉籽与银吊坠相遇时,就是冰脉藻重生的时刻。”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实验。陈禾将青稞露与冰脉籽提取物混合,制成了“青稞滋养液”,每隔三小时便往泉眼里倒一次:“青稞露里的氨基酸能促进冰脉藻生长,再加上晶坯释放的地热,应该能让冰脉藻尽快恢复。”老周则在冰洞周围搭建了“晶须保温网”,将南极星芒守护晶、北极冰原守护晶、亚马逊雾林守护晶与东非火岩守护晶的晶须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能吸收阳光与地热的防护网,“这张网能将冰洞周围的温度稳定在15℃,还能过滤掉多余的紫外线。”
林夏和萧凡则跟着卓玛去山脚下的青稞田采集青稞露。清晨的青稞田泛着露珠,卓玛弯腰收割青稞时,林夏注意到她腰间的佩刀刀柄上,刻着与爷爷日记里相同的晶须图案。“这佩刀是林教授当年送的,”卓玛擦拭着刀柄上的纹路,眼里满是怀念,“他说这图案能保护我们,后来我们每次收割青稞,都会带着它。”林夏蹲在青稞田边,将爷爷日记里的批注念给卓玛听:“冰脉藻与青稞共生,青稞为藻提供养分,藻为青稞锁住水分。”卓玛笑着点头:“没错,有冰脉藻的年份,青稞的收成总会特别好。”
实验进行到第七天,冰脉泉眼周围终于长出了淡蓝色的冰脉藻。藻叶在泉水中轻轻摇曳,与“晶须保温网”的光影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画。陈禾检测后发现,泉眼周围的氧气含量恢复到了21%,地热温度也升到了15℃,冰脉藻的生长速度比预期快了40%:“如果将‘冰脉守护晶’推广到整个雪山,或许能保护更多的冰脉藻,也能让青稞田的收成更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离开雪山前,团队在千年冰洞旁埋下了第五块“共生晶碑”。碑体用“四海共生晶坯”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