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船“探索号”的汽笛声在晨光中渐远,林夏将装有玄晶籽的珊瑚盒贴在胸口,指尖摩挲着盒壁上天然形成的螺旋纹路——那纹路竟与老周瓷坯上的抗压纹路隐隐相合,像是深海与浅海在冥冥中达成的默契。萧凡站在驾驶舱旁,看着海图上标注的“下一站:东非大裂谷热泉带”,指尖在“玄晶母矿”的标记旁画了个圈:“阿凯说东非热泉区有座‘火岩共生池’,那里的微生物能在火山岩缝隙中存活,或许能和深海玄晶形成新的共生结构。”
陈禾抱着刚整理好的实验数据册匆匆走来,册页上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深海玄晶的硅质膜在300℃时厚度能达到0.8毫米,但东非热泉的地表温度最高能到45℃,昼夜温差有20℃,晶须的恒温调节功能可能要重新校准。”老周从实验室探出头,手里举着块泛着淡紫色的瓷坯:“我把玄晶母矿的粉末混进了新瓷坯,还加了东非火山岩的碎屑,你看——”他将瓷坯放在模拟昼夜温差的实验舱里,原本平整的表面竟缓缓浮现出细小的晶纹,“温度变化时,晶纹会收缩或舒展,能帮晶须缓冲温差带来的应力。”
航行第七天,“探索号”抵达东非大裂谷边缘的科考营地。刚踏上布满火山岩的土地,一股灼热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远处的热泉带冒着白色水汽,在地平线上连成一片朦胧的雾霭。当地向导马赛尔穿着传统红色披风,腰间挂着用兽骨制成的水壶,指着远处一座冒着青烟的火山说:“‘火岩共生池’在火山脚下的峡谷里,那里的热泉会从红色岩石里渗出来,池边长着能发光的‘火苔’,晚上看像撒了星星。”
萧凡团队跟着马赛尔往峡谷走,脚下的火山岩被晒得发烫,鞋底传来细微的灼痛感。林夏翻开爷爷的日记,在空白页上发现了一行小字:“火岩藏温床,苔与泉共生,昼吸炎光,夜吐凉露。”她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日记里夹着的一片干枯火苔——叶片边缘的纹路与深海玄晶的晶须结构惊人地相似,只是颜色从暗紫变成了暗红。“爷爷肯定来过这里!”林夏的声音带着激动,“你看这火苔的纹路,和玄晶母矿上的孔洞纹路是反着的,像是一组互补的密码。”
抵达“火岩共生池”时,夕阳正将池水染成金红色。池面冒着细密的气泡,红色火山岩环绕在池边,岩石缝隙中果然生长着暗红色的火苔,叶片上的水珠在余晖中泛着微光。陈禾立刻打开便携式检测仪,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水温38℃,酸碱度7.2,池水中含有大量硫化物——和深海热泉的成分有60%相似!”萧凡小心翼翼地将一颗玄晶籽放进特制的恒温培养皿,刚接触到池水,晶籽便微微震动,表面冒出细小的紫雾,很快与池中的气泡融合在一起。
夜幕降临时,“火岩共生池”的景象让所有人惊叹——火苔在黑暗中发出淡红色的光,将池水映照得如同流动的玛瑙,而放进池中的玄晶籽竟长出了半透明的晶须,晶须与火苔的叶片轻轻触碰,像是在交换着某种信号。林夏蹲在池边,看着晶须在水中舒展,突然想起爷爷日记里的话:“万物皆有语,触之则通,近之则和。”她试着将手靠近水面,晶须竟朝着她的方向微微弯曲,火苔的光芒也随之变亮了几分。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实验。老周在池边搭建了临时实验室,将玄晶母矿粉末与火山岩碎屑混合,制成了能嵌入岩石的“共生基座”;陈禾则专注于调整玄晶的恒温系统,通过添加火苔提取物,让晶须在昼夜温差中保持稳定的活性;萧凡和林夏则跟着马赛尔采集火山岩缝隙中的微生物样本,希望能找到与玄晶共生的新菌种。
这天清晨,陈禾突然在实验室里惊呼起来。萧凡和林夏跑过去时,看到培养皿中的玄晶须已经长成了网状结构,火苔的叶片缠绕在晶须上,形成了红紫相间的“共生网”——更神奇的是,当陈禾将培养皿的温度突然降到10℃时,晶须立刻收缩,将火苔紧紧包裹在中间,而火苔则释放出热量,让培养皿内的温度慢慢回升。“是‘双向守护’!”陈禾激动地记录着数据,“玄晶保护火苔免受低温伤害,火苔则为玄晶提供热量,这比深海的共生结构更复杂!”
就在团队准备将“共生网”移植到“火岩共生池”时,马赛尔匆匆跑来,脸色凝重:“火山活动异常,监测站说今晚可能会有小规模喷发,‘火岩共生池’的水温已经开始上升了!”萧凡立刻带领团队赶往池边,发现池水的颜色已经从金红变成了暗红,气泡也变得更加密集。陈禾检测后发现,水温已经升到了52℃,远超玄晶的耐受温度:“再这样下去,晶须会被高温灼伤!”
老周突然想起实验室里的“抗压瓷坯”,立刻跑回去取。当他将瓷坯放进池中时,瓷坯表面的晶纹立刻展开,像一把撑开的伞,将玄晶和火苔罩在下面。更令人惊喜的是,瓷坯竟能吸收池中的热量,将温度稳定在38℃左右。“瓷坯里的火山岩碎屑能储存热量,玄晶母矿粉末则能调节释放速度!”老周擦了擦额头的汗,“这是‘海陆共生’的功劳,缺了深海的玄晶母矿,或者东非的火山岩,都做不到。”
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