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前,周掌柜亲自来了趟盐田村。他带来了苏州的好消息:盐晶摆件在苏州卖得极好,连知府夫人都订了一套“盐田风光”摆件,还说要把盐晶推荐给京城的官员。“萧小哥,我这次来,是想跟你商量件事。”周掌柜喝了口枣粥,眼神里满是期待,“苏州要办年货集市,我想在集市上设个盐晶摊位,让你亲自去讲讲盐晶的故事。”
萧凡有些犹豫。他从小就怕人多的场合,更别说在大庭广众下说话。陈禾看出了他的心思,在他手心轻轻画了个盐晶的形状,又指了指窗外的盐田——那里的暖泉卤池冒着热气,竹架上的盐晶在寒风里泛着光,像在鼓励他。
“我去。”萧凡抬起头,眼里有了光,“不光是去卖摆件,还要让更多人知道,盐田不是只有晒盐,还有这些藏在脉水里的智慧。”
出发去苏州的前一晚,陈禾熬夜给萧凡做了个枣木书签,上面刻着一朵盐晶花,还在花心里嵌了粒细小的盐晶。“带着它,就像带着盐田村的脉水。”她把书签放进萧凡的背包,又往包里塞了包卤霜草籽——万一在苏州遇到合适的土,说不定能种出盐田村的草。
苏州的年货集市格外热闹。萧凡的盐晶摊位刚摆好,就围满了人。他抱着枣木盒,有些紧张地打开,里面的盐晶摆件在灯笼光下泛着暖光,引得众人阵阵惊叹。“这盐晶怎么能长这么好看?”有人问。
萧凡深吸一口气,拿出陈禾画的笔记,指着上面的暖泉卤池图样:“这是我们村后山的暖泉,脉水是温的,再配上卤霜草的汁,盐晶就能顺着铜丝长,长成花、长成树的样子。”他又拿起一粒淡盐,递给众人尝,“这淡盐是用卤霜草汁和枣花蜜炼的,老人孩子都能吃,咸里带着点草木香。”
人群里,一个穿着青布衫的年轻人听得入神。他是苏州有名的瓷器匠人,叫苏明远。等人群散去,他走到萧凡面前:“萧小哥,我能不能跟你合作?我用瓷器做底座,你在上面长盐晶,做成盐晶瓷器,肯定更雅致。”
萧凡眼睛一亮。他想起陈禾笔记里画的瓷瓶,上面就画着盐晶缠绕的样子。“好啊!”他立刻答应,“等我回村,就给你寄卤水和卤霜草,咱们先试试。”
在苏州的日子里,萧凡还去了当地的书院。院长听说他带来了盐田的新技艺,特意请他给学生们讲课。萧凡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放大镜,给学生们看盐晶的生长纹路:“你们看这纹路,像不像脉水的流向?早上水流急,纹路就锐;夜里水流缓,纹路就圆。自然的东西,都是有脾气的,得顺着它来。”
学生们听得入迷,纷纷围着他问盐田村的事。萧凡拿出背包里的卤霜草籽,分给大家:“要是你们有兴趣,就把这些籽种在土里,等长出草,说不定能想起盐田村的脉水。”
从苏州回来时,萧凡带了满满一背包的东西:苏明远寄来的瓷器底座、书院学生写的感谢信,还有一包苏州的泥土——他想试试,把苏州的土和盐田村的土混在一起,能不能种出不一样的卤霜草。
刚到村口,就看到陈禾和村民们在等他。萧晚跑过来,手里举着个裂了纹的瓷器:“哥,苏师傅寄来的底座,我们试着长盐晶,真的成了!就是有点裂,陈禾姐说再调调卤水比例就行。”
陈禾笑着走过来,递给萧凡一个新的笔记。翻开第一页,是她画的苏州集市,萧凡站在盐晶摊位前,手里捧着枣木盒,周围围满了人。“苏师傅说,等咱们做出不裂的盐晶瓷器,就拿到京城的集市上去卖。”她在萧凡手心写。
萧凡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盐田。暖泉卤池冒着热气,竹架上的盐晶在阳光下泛着光,新种的卤霜草籽已经发了芽,嫩绿的叶片上沾着露珠。他忽然想起在苏州时,苏明远说的话:“好的手艺,是能跟着脉水走的,走到哪,就能把根扎在哪。”
开春后,盐田村的盐晶瓷器真的做成功了。苏明远寄来的白瓷瓶上,盐晶顺着瓶身生长,长成了缠绕的藤蔓形状,瓶底还刻着“脉水生晶”四个字。周掌柜把这对瓷瓶送到京城,很快就传来消息,宫里的娘娘都喜欢,让再送十对。
作坊里更忙了。村民们有的做铜丝,有的揉草絮,有的打磨瓷器底座,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阿伯看着满院的盐晶,对萧凡说:“以前总觉得盐田只能晒盐,没想到还能长出这么多好东西。这都是你和陈禾带来的福气啊。”
萧凡却摇了摇头,指着院里的卤霜草:“不是我们带来的,是脉水早就藏好的。我们只是顺着脉水的性子,把这些好东西找了出来。”
陈禾在旁边听着,往笔记上写:“脉水养草,草养晶,晶养人,人护脉水。”写完,她抬头看向萧凡,两人相视而笑。远处的收雪池边,几个孩子正在玩萧凡做的盐晶灯笼,灯笼里的盐晶在烛光下泛着光,像一颗颗小小的星星,照亮了盐田村的夜。
又到了卤霜草开花的季节。后山的坡地上,一片白茫茫的花海,风一吹,草籽随着脉水往下淌,落在盐田的泥土里,等着明年再发芽。萧凡和陈禾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