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193章 钟声先响

第193章 钟声先响(2/2)

 宏宇大厦的轮廓依旧沉默,像一头蛰伏的兽。

    李维汉还没露面,但他一定已经看到了今天的会议记录。

    他一定在问:这个人怎么又跳出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一定在策划新的“通稿”。

    可这一次,我不再是被动应对。

    我主动把规则摊开,让他们在我们的逻辑里辩论,在我们的语言中思考。

    当他们讨论“这种模式是否可行”时,其实已经在模仿我们。

    风未动,树未摇。

    但我知道——钟声将响。

    手机震动。

    是谢明远的新消息,只有短短一行:

    【他们开始动了。】钟声先响,余音未散。

    我站在公寓的阳台上,夜风把烟头的火星吹得忽明忽暗。

    手机屏幕还亮着谢明远刚传来的录音转文字稿——李维汉的声音冷静得近乎冷酷:“……传统不是遗产,是资产。只要包装得当,连反抗都能变成品牌。”而陈世昌那句“合作框架已初步达成”像一根锈钉,扎进我记忆的血肉里。

    他们要的不是发展,是收编。

    把一群靠手艺活命的老人,把那些一针一线绣出山河岁月的手艺人,变成他们PPT里的“文化赋能案例”。

    可我们不是素材,是活人。

    我们的根,不许被标价。

    我掐灭烟,转身进屋,打开电脑。

    指尖敲下第一行字:《“中国民间之光”海外首展策划案》。

    不是展览,是宣言。

    不是展示,是夺回——夺回叙述权,夺回定义权。

    谢明远的消息很快跳出来:【郑大使已阅提案,正在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日内瓦办事处。

    另,他建议我们在行动前,先让这批物资“合法出境”。】

    合法?

    我冷笑。

    他们卡住运输车,用“路线不符”这种荒唐理由,不就是想逼我们低头?

    可低头换不来通行,只会换来更多审查。

    那就不走他们的路。

    我们自己铺一条。

    我拨通郑大使的电话,声音平稳:“郑先生,我想请您以国际公益观察员身份,为这批运往非遗村的物资签发一份《跨境文化交流确认函》。我们不申请特权,只请求一个基本尊重——让文化流动,而不是被围困。”

    他沉默了几秒,说:“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一旦贴上联合国标识,这批货就不再是普通物流,而是具有国际关注属性的文化行为。他们会反弹。”

    “正合我意。”我说,“他们怕的不是我们运东西,是东西背后的意义被看见。那就让全世界一起看。”

    两天后,清晨六点,一辆车身印着联合国蓝徽标的冷链货车缓缓驶入村落。

    车身上用中英法三语写着:“民间记忆·文化共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项目”。

    村民围了上来,老绣娘颤抖着举起一幅未完成的百鸟图,对着镜头喃喃:“这是我孙女的名字……她说,要让外国人也看到咱们的鸟会飞。”

    照片传出去不到四小时,#中国民间艺术 登上外网热搜,法国一家主流媒体转发并评论:“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有人仍在用十年绣一幅画——这不是落后,是抵抗遗忘。”

    马协调员发来消息:【李维汉的公关团队已连夜起草三份舆情应对稿,其中一份标题是《警惕借文化之名行反管控行为》。】

    我笑了。他们终于坐不住了。

    可真正的反击,才刚开始。

    我将完整的展览策划案发送给王国际文化交流专家,附言简洁:

    “我们不要舞台,只要话筒。请帮我们,把声音送到巴黎。”

    不到十分钟,回复抵达:

    “场地可以协调,但需要一个‘文化合法性背书’。”

    我还没来得及思索这句话的分量,手机突然弹出新闻推送——

    【重磅】国家非遗评审委员会发布公告:即日起暂停所有民间非注册组织参与本年度非遗项目申报及展示资格,理由为“规范整顿,防范文化输出风险”。

    我盯着那行字,指尖发冷。

    他们下手了。

    不是冲着展览,是冲着根基来的。

    可就在这时,一条私信悄然滑入——

    郑国际公益大使:

    “如果你能在七天内完成一次国际公认的公益实践,我可以帮你争取‘全球草根典范’提名。这不是捷径,是战场。”

    我合上电脑,窗外晨光微露。

    钟声尚未落定,

    而我知道——

    它,该再响一次了。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