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170章 歌声里的秘密

第170章 歌声里的秘密(1/2)

    我盯着电脑屏幕,那帧画面定格在老人低吟歌谣的瞬间,心头仿佛被什么击中了一般,久久不能平静。

    “谢明远,帮我调取最近十年西南山区的卫星影像。”我开口,声音有些沙哑。

    他立刻坐到我旁边,快速敲击键盘。

    几分钟后,一张地形图出现在我们眼前。

    我指着屏幕上的某处:“就是这里,层峦叠嶂,云雾缭绕……还有背景中隐约可见的木结构作坊,说明这不是普通村落。”

    “西南山区,有大量未被开发的古村落。”谢明远皱眉,“但你要找的是造纸技艺最原始的形态。”

    我点头:“视频里的歌谣,不是张师傅或郑守墨所掌握的版本,更古老,更像是口传心授的源头。”

    谢明远沉默片刻,忽然抬头:“你是想亲自去?”

    “当然。”我语气坚定,“这不仅仅是一段视频,它可能牵涉到整个非遗传承体系的根本。如果这是真正的源头,那我们过去所认知的,或许只是断章取义的残片。”

    第二天,我和谢明远、李文化学者一同踏上了前往西南山区的旅程。

    飞机、大巴、再换乘村民的皮卡,一路颠簸,山路崎岖得仿佛要将我们甩下车去。

    但越是接近那个地方,我的心就越加紧张。

    “你说,如果这段技艺真的是源头,张师傅那边会怎么想?”谢明远问。

    “他会接受的。”我回答,“他不是那种守旧的人,他是真正的传承者,不是占有者。”

    李学者轻叹一声:“但有些人,不会这么想。”

    我知道他指的是谁——周鸿涛。

    他的“火种计划”在文化复兴领域声势浩大,若我们找到了更古老的源头,那他所主导的一切,会不会瞬间变得苍白?

    但此刻,我无暇顾及那些,因为前方,那座隐藏在山雾中的村落,终于出现在视野中。

    我们下车,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纸浆味,那是发酵竹木后的气息,带着自然与时间的厚重。

    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一位老者走上前来,向我们微微躬身:“你们是为‘纸歌’而来的吧?”

    我心头一震。

    “你们怎么知道?”

    老者笑了笑:“那首歌谣,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只有在造纸时才会吟唱。能认出这首歌的,只有真正懂它的人。”

    我们被请进村中一座古老的作坊,四面墙壁斑驳,但中央那张巨大的抄纸床却依旧完好如初。

    老人招呼我们坐下,随即缓缓开口:“你们想看的,不只是技艺,更是它的魂。”

    随后,我们亲眼见证了整个造纸流程——从祭祀、选材、发酵、抄纸,再到最后的晒干。

    每一步,都伴随着一首特定的唱词。

    那些歌词用的是古方言,李学者一边听一边记录,激动得几乎落泪。

    “这些唱词,比现有文献早了整整两百年!”他声音颤抖,“这才是真正的口传心授!这才是非遗的根!”

    张师傅也来了,他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一幕,眼角泛起泪光:“这才是我们祖先的智慧……我们以为自己是传承者,可现在才明白,我们不过是继承了断章。”

    谢明远立刻架起高清摄像机和声音采集设备,全程录制,并启动了他开发的语音识别系统。

    这个系统能自动标注唱词与步骤的对应关系,甚至能生成时间轴,为未来非遗的数字化提供极大便利。

    “这样一来,哪怕再过几百年,后人也能清楚知道每一步的细节。”谢明远兴奋地说。

    但就在我沉浸在这一切的震撼中时,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

    我低头一看,是一条新闻推送。

    “【文化复兴计划再掀争议,周鸿涛发声:非遗不应被‘原始’绑架】”

    我点开链接,看到他的律师团队正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侃侃而谈:“我们理解偏远地区文化的价值,但也要提醒公众,真正的非遗复兴,必须建立在现代传播与市场逻辑之上,而不是盲目崇拜所谓的‘原始’。”

    我冷笑一声。

    他们嗅到了威胁。

    而此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一切完整记录下来,让世界看到,真正的非遗,不只是技艺,更是信仰、语言与文化的集合体。

    我抬头,望向远处那片雾气缭绕的山林。

    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你以为找到了源头?其实……还有更古老的版本。”

    电话挂断的瞬间,我握紧手机,心跳仿佛漏了一拍。

    这通突如其来的神秘来电,像一记闷雷,在我心中掀起滔天波澜。

    但此刻,我还不能分心。

    因为就在十分钟前,我才刚刚结束一场意义重大的记者发布会。

    【文化认同,再次交锋】

    火种计划自启动以来,一直是舆论的焦点。

    而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