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而是资源。是我们地方经济转型中最不该忽视的文化资本。”
他在台上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包括我们过去一年在社区开展的活动带来的游客增长、本地手工艺品牌销售额提升、甚至带动周边餐饮业复苏的曲线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他说到“一个非遗项目能拉动三倍于其投入的经济效益”时,全场响起了掌声。
但随即,周鸿涛一方的律师团代表突然举手提问:“李教授,您是否认为过度强调传统文化会阻碍我们与国际接轨?是否会陷入文化保守主义的泥潭?”
李学者只是淡淡一笑,拿起话筒,声音不急不缓:“文化自信不是排外,而是自知。我们尊重世界,也必须被世界尊重。”
掌声雷动。
我在台下听着,心里涌起一股热流。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不只是在保护一门手艺,更是在守护一种精神。
接下来是我的发言。
我讲了张老的故事,讲了谢明远如何搭建那个即将上线的教学系统,讲了肖潇然带着孩子们写书法、折纸书的过程。
我说: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非遗传承人,但如果他们能在成长过程中接触过真正的文化根脉,未来他们在做选择时,就会多一份敬畏,少一些盲目。”
说完这句话时,我看见那位灰衣男人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几天后,王文化活动策划人提出了“非遗体验进校园”的方案。
首批试点选定了三所中学,我和肖潇然亲自参与课程设计,从古法造纸、书法装帧,到剪纸与印染,每一道工序都尽量简化又保留精髓。
第一次学生作品展放在社区文化馆展出,那天晚上,我和肖潇然站在展厅一角,看着孩子们的作品被灯光照得发亮。
忽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一幅用古法纸写的书法作品前,泪水缓缓滑落。
“这是我小时候用的纸……”他轻声说,“我以为这种纸,再也看不见了。”
我鼻子一酸,快步走上前,扶着他问:“您以前见过?”
老人点点头,眼中泛着光:“我家就在老城南,小时候父亲就是用这种纸写账本……”
那一刻
可就在一切看似稳定之际,一封匿名信悄然寄到了我的办公室。
信封没有任何署名,只有一句话:
“你以为赢了?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