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刘公公一回京,便先将王有才所部骑兵暂时安置在永定门外京营副将勾坚强的营地驻扎。彼时的京营,表面上作为拱卫京师的重要军事力量,实则内里早已千疮百孔。
平日里,京营的将领们为谋取私利,大肆吃空饷、吞吃空额,使得底层士兵们的军饷被严重克扣。微薄的收入让士兵们难以维持生计,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只能在私底下各寻出路。那些身强力壮且胆子大的士兵,便在京师城内给赌场、酒肆看场子,凭借自身武力为雇主撑腰,威慑闹事之人。而胆子小些的士兵,就去给商家当力工,出卖苦力,每日肩挑背扛,搬运货物,挣着那微薄的工钱。甚至还有不少人甘愿给富贵人家做家奴,低声下气地伺候主子,以此来贴补家用。
然而如今,清军兵临城下,真正到了需要京营发挥作用的时候,那些平日里被掩盖的问题瞬间暴露无遗。营中兵员严重缺额,将领们赶忙招呼那些在城内谋生的士兵回营。可时处乱世,人心惶惶,许多人担心上战场丢了性命,干脆就拒绝回来。将领们见状,使出浑身解数,威逼利诱,甚至出动家丁强行抓捕,好不容易弄回来一些人,可这些人同样人心惶惶,时刻想着找机会开小差溜走。
京营的将领们实在没办法,又在城内四处抓捕流民乞丐,逼迫他们在军营中充数。这些流民乞丐哪懂得什么军事,不过是被强逼着穿上军装,拿上武器,站在营中浑浑噩噩,完全没有半点打仗的样子,逃亡现象甚至更加严重,稍不留神就脱了军装,扔下武器,溜出军营。整个营区弥漫着一股混乱与恐惧的气息,士兵们一日三惊,稍有风吹草动便惊恐万分。
刘公公极为守信,他带着王有才面见大太监王承恩,在王承恩面前极力夸赞钱守庸、李明与王铁牛等人的忠肝义胆。同时,刘公公还提及王有才希望能在京中谋份差事的想法,帮着说道:“王公公,此次王有才将军身边带着500精锐骑兵,一路上可威风了。途中遭遇上百清军镶黄旗骑兵,王将军他们毫不畏惧,奋勇杀敌,一口气砍了8个清军首级,还把首级带了回来。”说着,便将那几个清军的首级呈给王承恩看。王承恩对下面军头们杀良冒功之事早有耳闻,自然是不信的,但刘公公是自己的干儿子,在外人面前还是要给他些面子的。于是便吩咐随侍小太监道:“小德子,去兵部考功司找个老吏,来查验一下王将军斩获的首级。”小德子领命后快步而去。随后,刘公公又向王承恩详细讲了一下自己这一路南下传旨的所见所闻,这刘公公的口才极好,在王有才看来不过是平平常常的见闻,在刘公公的口中居然像听评书一般精彩,听得王承恩津津有味。
这时,小德子领着一位弓腰驼背、眼神矍铄的老书吏走上前来。他在考功司任职多年,对各类首级特征见多识广,所以被小德子请了来。
老书吏先是凑近一颗首级,仔细观察其面部轮廓,发现这些首级的脸型大多较为宽阔,颧骨高耸,具有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特征。接着,他轻轻抬起首级,查看其发式,那典型的剃发留辫样式,辫子编得紧实而规整,发尾处系着的彩色丝线也是满人的常见装饰。
随后,老书吏轻轻扳开首级的嘴巴查看牙口。他深知,清军长期食用牛羊肉等肉食,且塞外饮食较为粗糙,牙齿磨损情况与中原人有所不同。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首级的牙齿磨损程度较大,且牙缝间有一些长期食用肉类残留的痕迹,符合清军的饮食习惯。
查验完毕,老书吏直起身子,恭敬地躬身向王承恩回禀:“王公公,经仔细查看,从这些首级的面部特征、发式、牙口等看来,皆符合清军哨骑的特点,应是如假包换的清军首级。”王承恩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一丝满意的神情,看向王有才的眼神中多了几分肯定。
第二日,王承恩按捺不住心中好奇,亲自来到永定门外的京营营地。名义上是视察京营防务,实则是来看王有才所部情况究竟如何。
当王承恩踏入营地,眼前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不禁让他感慨“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只见王有才那500精骑,个个精神抖擞,身披精良战甲,腰别左轮手枪,透着一股威武不凡的气势,仿佛一群随时准备冲锋陷阵的猛虎。再看一旁京营的士兵,大多歪七扭八,衣衫褴褛,毫无军容军纪可言,与叫花子无异。
王承恩看着王有才的500精骑,大为满意,心中暗自赞赏,觉得这才是能为朝廷效力的可用之师。
随后,王承恩寻得合适机会,将此事原原本本奏报给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听闻后龙颜大悦,当下便下旨封王有才为京城参将,仍令其率领这500骑兵,协助京营副将勾坚强,在永定门外继续驻扎防御。
第二日下午,约300多正蓝旗的清军骑兵来袭,领头的是梅勒章京博尔特。勾坚强所部号称有5000大军,实则仅3000余人。且其中近半是从城内抓来的流民乞丐充数,其余人中,多半为老弱病残。实则能拿得动刀枪、上阵杀敌的,不过是勾坚强手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