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62章 人人敬仰的“胡老爷”

第62章 人人敬仰的“胡老爷”(2/3)

值,但实际上,在这个年代,哪怕是在应天城里,一个秀才在普通人眼里也算是个有身份的人物了。

    在应天府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在某些小地方,一个村里如果没有秀才,另一个村里有,那么没秀才的村子见了有秀才的村子,说话都不敢大声。

    即便是考中了秀才,面对官员时也会多几分自信。

    毕竟,这意味着他们离正式步入官场又近了一步。

    因此,选拔人才、为国家举荐贤能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

    之前胡惟庸在出题时,可以随心所欲。

    只要不违背规则,他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

    其他礼部官员,也只能听之任之。

    但到了阅卷环节,情况就不同了,这里涉及连带责任,一旦出了问题,影响范围广泛。

    因此,胡惟庸也难得地安分守己地待在礼部。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最终的放榜名单,必须得到胡惟庸的认可。

    案首看似简单,实际上背后的责任并不小。

    不过,胡惟庸对此并不太在意。

    因为他只需负责应天府本地的童子试。

    大明其他地方都是由当地县令负责的。

    至于为什么应天府有自己的知府,却要把童子试的任务交给胡惟庸?

    呵呵,这正应了那句老话。

    前世作恶,附郭省城。

    十世作恶,附郭京城。

    应天府作为京畿重地、大明首善之区,六部三司以及整个大明朝廷都设在这里。

    那么,为朝廷选拔贤才的权利,自然不会被礼部放过。

    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好处,如果还不把握住,那就枉费了礼部尚书比应天知府高出两品的地位。

    胡惟庸对这背后的算计自然是心知肚明。

    但他并不在意。

    既然这几年来一直都是礼部在操办此事,他自然也就按部就班。

    至于应天知府的抱怨,无论如何也抱怨不到他这位主考官头上。

    毕竟,谁都清楚,这件事的决定权在朝堂和礼部高层。

    当然,胡惟庸也不会愚蠢到为了推卸工作、偷懒,就把这事推给应天府。

    那样的话,应天知府表面上会感激涕零,但背地里肯定会骂胡惟庸是傻子。

    更别提还会得罪礼部上下。

    毕竟,这损害的是礼部的利益。

    胡大老爷虽然不怕得罪人,甚至有时巴不得得罪几个。

    但也得看是什么事情!

    得罪学子,败坏自己在士林中的名声,那是做给朱元璋看的。

    若是得罪了太多同僚,即便朱元璋没打算收拾他,那些被他得罪过的人恐怕也不会放过他。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谁能经得起这样的惦记?

    胡惟庸正是因为深知这一点,才如此“安分”地工作。

    眼看着应天府的榜单和成绩都处理完毕,胡惟庸终于松了一口气。

    好了,这件事忙完了,下次的乡试得等到明年了。

    到时候可以好好准备一番。

    如今已接近年底,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应天府的院试结果一出,放榜的日子便热闹非凡。

    考生们这些日子可谓是煎熬至极。

    尤其是这次考的还是《论语》!

    当学子们事后发现自己连《论语》里的题目都没答对时,那叫一个痛苦。

    最惨的是那些遇到严厉老师的。

    碰上脾气暴躁的,直接上手就打。

    不打怎么行?

    自家学生在贡院里连《论语》都背不出来,这事儿到哪儿说都说不通。

    如今两位夫子凑在一起,开口闭口就是自家学生这次院试的表现。

    说白了,胡惟庸这道题竟成了夫子们验证自己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的标杆。

    不管平日里你怎么吹嘘自己的水平,学生连《论语》都背不出来,那你不是废物是什么?

    老话说“说相声的盼着死同行”,实际上哪个行业不盼着同行倒霉?

    所以这段时间,尤其是那些互相看不顺眼的夫子,斗得那叫一个激烈。

    而在外边受了气,回去自然继续收拾自家学生。

    不过,再怎么吹嘘,终究还是要用成绩说话。

    你说你学生学问好,文章写得漂亮,我说我的徒弟更厉害。

    你来我往的斗嘴不过瘾,动手又怕有辱斯文。

    到了最后,还是得看科举放榜的结果。

    到了这天,应天府总共八个县,八个县同时放榜。

    这次放榜时,不仅仅是考生在看。

    夫子们干脆带着自家学生直接堵在县衙门口,等着最终的结果。

    许多考生都在等着看自己是否榜上有名,他们互相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