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60章 集体吐血

第60章 集体吐血(1/3)

    正因为连续两次靠运气,他们不敢再依赖运气了。

    毕竟,运气这种东西说不准。

    到了院试当天,贡院门口人山人海。

    但与往日不同,这次没有了高谈阔论,而是大家聚成小圈子,低声交流。

    “陈兄,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还能是什么?杂书呗,不多看几本,我都不敢来考场。

    你呢,贤弟?”

    “嗨,跟陈兄一样,也在看杂书呢。

    不下一番苦功,要是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岂不是白费了?”

    “是啊,谁知道那位大人又会出什么题呢?但愿别太难吧!”

    “唉……别想太多了,难的话大家都难。

    咱们现在只能祈祷这次的题刚好在我们读过的书里面了。”

    这次,考生们的准备明显比之前充分得多。

    至少,经过前两次的教训,大家都明白,光靠四书五经或者囫囵吞枣是行不通的。

    胡惟庸,也就是他们口中那位不敢提名字的“大人”,显然没把童子试只考基本知识的规矩放在眼里。

    许多学子从恩师那里得知,前两关的考题在会试中并不算普通。

    然而,他们无法抱怨,因为胡惟庸是主考官,只要朱元璋不撤他的职,这一届科举就由他掌控。

    因此,学子们只能加倍努力准备。

    胡大人喜欢考数字题和奇形怪状的符号?没问题,他们不仅全面复习,还提前写好了文章。

    许多条件较好的学子更是疯狂翻阅各种杂记和杂书。

    他们坚信,经过如此充分的准备,面对胡惟庸的考题,绝不会像之前那样束手无策。

    他们并不指望能押中题,只希望胡惟庸这次出的考题再刁钻,至少能有些思路,不至于像之前一样,一摊开试卷就毫无头绪。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贡院的大门打开了,考生们准备入场。

    解缙和方孝孺也分别进入考场。

    经过搜身、验名等环节后,考生们规规矩矩地来到自己的号房。

    这场考试关系到秀才功名的最后一关,大家都很重视。

    因此,坐在号房里的考生们都在屏气凝神地等待着。

    不多时,随着一声梆子响,考官们终于把试卷发了下来。

    有趣的是,考卷发下来后,考生们很默契地翻到了最后一题……然后,集体吐血了。

    这是什么破考题啊?

    (本章完)

    ------------

    说实在的,考生们对于考卷最后一道题会很难,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甚至不少学识较好的考生之前更是拍着胸口保证自己绝无问题。

    毕竟,再怎么难、再怎么刁钻,总有个限度。

    或者说,总得在规则里出题!

    因此,再次翻遍四书五经,穷经皓首地苦读杂书之后,学子们认为自己无敌了。

    无论什么破题,但凡能出在试卷上的,就绝不会让他们束手无策。

    好些人还没开考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考完之后要怎么跟同学吹嘘自己的光辉战绩了。

    此刻,所有考生无一例外,全都懵了。

    这种懵,并非像童子试第一关那个圈圈般的简单困惑。

    而是一种“字全认得,却不知所云”的茫然。

    考卷上,只有一道看似正经的题目:

    策论篇:

    君夫人阳货欲!

    不多不少,仅此六字。

    可偏偏这六个字,让所有考生无一不感到吐血。

    这是啥玩意儿?

    这题目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奇葩啊?

    它真的正经吗?

    君夫人阳货欲?

    这六个字到底该怎么断句啊!

    没错,不少头脑灵活的考生第一次发现,这题目居然连断句都成了难题。

    君与夫人之间要不要断开?

    夫人与阳货之间要不要断开?

    这六个字到底该断一次还是两次?

    一时间,无数考生简直眼前发黑。

    来了!

    又来了!

    还是和以往一样,让人无语到极点。

    甚至比以往更胜一筹!

    那些最近没去青楼、酒肆,埋头在家头悬梁锥刺股苦读的学子,这会儿眼泪都要出来了。

    淦!

    不是说好的考数字题目吗?

    不是说好的考杂书偏题吗?

    不是说好的奇葩符号吗?

    那眼前这东西到底是啥意思?

    所有考生现在只想知道,这题目到底还是不是胡惟庸胡大老爷出的。

    若是胡惟庸此时站在他们面前,他们恐怕拼着前程、仕途不要,也得跟他好好掰扯掰扯。

    这玩意儿,你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