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35章 恃才傲物、年少轻狂

第35章 恃才傲物、年少轻狂(2/3)

    不过,他这人本就多疑。

    胡惟庸的行为突变,任谁都会心生疑虑。

    然而,此刻并非讨论的好时机,毕竟妹妹正在气头上。

    若不尽快安抚,恐怕接下来几天都不得安宁。

    “嘿嘿,妹妹,我错了!”

    “还是你厉害!”

    “要不是你眼明心亮,我还真不知如何是好!”

    “有你在我身边,我才少犯了许多错!”

    “妹妹……”

    朱标看着父亲满脸谄笑地凑在母亲面前低声下气地讨好,早已习以为常。

    他此刻正专注手中记录的胡惟庸传授的土豆种植知识,内容不仅涉及种植,还包括试种的人手安排、监管、仓储等一系列细节。

    朱标隐约感到其中大有门道。

    于是他抬头看了眼无暇顾及他的父母,撇了撇嘴,悄无声息地溜了出去。

    (本章完)

    ------------

    胡惟庸春风得意地扛着一袋金银珠宝、古董字画回到家中。

    对他而言,既然已将土豆献上,这件事便暂时与他无关了。

    未动手前,他可以提意见、说想法,但一旦开始,最好保持沉默。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非推脱之词,而是老成持重的经验之谈。

    莫伸手,伸手必被斩,这是资深官吏必须铭记的法则。

    不做不错,多做多错,这才是官场的常态。

    因此,胡惟庸将土豆放在朱元璋面前后,便不再过问。

    反正功劳已是板上钉钉,何必自寻烦恼?与其为此劳心费神,不如想想如何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更舒坦。

    比如,娜娜和春妮儿是否又有新花样?厨师是否琢磨出新菜式?这些可比外界的纷扰有趣多了。

    然而,胡惟庸闭门不出,安心过自己的生活,外头的学子们却因为朱元璋的一道圣旨彻底沸腾了。

    圣旨中写道:“右丞相杨宪德行有失,品行不端,罚其俸禄一年,以示警戒。”

    “凡参与弄虚作假、诬陷上官的士子,一律革除功名,终身不得录用!”

    这道旨意一经公开,立刻在朝臣和学子间引发轩然。

    大多数学子对此事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何会有学子“弄虚作假、诬陷上官”?

    这事又怎么会闹到陛下面前?

    许多消息不灵通的学子至今仍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对学子而言,“革除功名、永不录用”比更为严重。

    不过是一个人走向刑场,但若是功名被革除,表面上只涉及一人。

    实则,他的子孙后代也将被剥夺科举的资格。

    虽未明文写入大明律,但这已是官场中的潜规则。

    父辈或祖父辈有此惩罚,按照“官场规则”,子孙便无法通过政审。

    无论你多么有才,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每当发生此类大事时,学子们总是急切地打听究竟出了什么差错,竟惹得陛下如此震怒。

    毕竟,通常情况下,不会有如此严厉的惩罚。

    某些消息只要稍加打听,便能知晓,尤其是在不保密的情况下。

    依旧是那家没有招牌的破旧酒楼,几个曾多次聚会的学子一脸惊慌地看向那位年纪最长、消息最灵通的段兄。

    然而,此时的段兄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从容,面如死灰,神情憔悴。

    “段兄,你真的在那份文件上签字画押了?”

    段兄闻言,眼眶瞬间泛红,猛灌了一口廉价的水酒后,愤然吼道:“我怎么知道,堂堂右丞相,居然连这点事都办不好?”

    “我不就是发了几句牢吗?”

    “难道我说错了?”

    “这次府试的题目,你们不觉得难吗?”

    “然而最终呢,那位右相说得天花乱坠,不过是希望陛下见识我们学子的真知灼见罢了。”

    “结果……我却落得如此下场!”

    “真是见鬼了!”

    “我本就连秀才的功名都未曾取得,如今不仅自己的前途毁于一旦,连子孙的科举之路也彻底断绝。”

    “我怕是死后连宗祠都进不去了!”

    “唉,我真是被人坑害了!”

    一众学子看着先前还信心满满的段兄突然失控,嚎啕大哭,心中也感到无比凄凉。

    他们早已知道段兄上书的事。

    他们也曾想过,这其中是否有何风险。

    但根据他们所了解的情况,段兄的言辞虽可能招致陛下几句责骂,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遭受如此重创。

    众人对视一眼,心中已了然。

    归根结底,是选错了目标。

    无论是他们,还是右相杨宪,都错误地低估了胡惟庸这位看似荒唐、不羁的主考官在陛下心中的分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