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32章 德行有失、操守不足

第32章 德行有失、操守不足(2/3)

璋还会安慰他两句。

    可此时的他,注意力全集中在胡惟庸刚刚提到的“仙粮”上了。

    他拉着胡惟庸的袖子,再次紧张地问道。

    “惟庸,这东西真能有三十石?”

    胡惟庸毫不客气地拍了拍朱元璋的手臂,大声道。

    “上位,还是那句话,这玩意儿,是咱自己种出来的!”

    “当初的粮种,咱总共就弄到了十斤左右。”

    “您看看眼前这两筐,怎么样?”

    “哈哈哈哈,上位,你也是农家出身,种地这事儿终究还是要亲自下地才能见真章。”

    “不管咱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最终不还是得种进地里试试?”

    “所以啊,您就放心吧,这事儿,绝对是真的!”

    “三十石不过是咱怕吓着您,收着说的,要是庄稼汉本事足的话,怕是要更多!”

    朱元璋听着这不像君臣奏对,反倒像往日里起兵时老兄弟们坐在一起聊天的氛围,简直不要太熟悉。

    甚至连刚刚胡惟庸拍他手臂那举动,他都觉得格外亲切。

    这得多少年,没人敢拍他手臂了。

    这让这些年愈发孤独的朱元璋难得感受到一股亲切。

    于是,朱元璋同样拍了拍胡惟庸的肩膀,笑着说道:

    “咱把标儿叫过来,一起商量一下,如何在大明境内种植这个土豆。”

    胡惟庸眼前一亮,大声道:“正当如此!”

    朱元璋和朱标两父子都参与进来,那就证明,朱元璋非常重视土豆这种粮食了。

    (本章完)

    ------------

    下一刻,朱元璋立马冲着宋利吩咐道:“去,把太子请来,速至!”

    “是,皇爷!”

    朱元璋吩咐完宋利以后,扭头便立马换上了一副笑容,心情大好,对着笑道:

    “惟庸啊,再给咱讲讲,这仙粮的事儿!”

    朱元璋心里都清楚,土豆的出现,摆明了就是要留名青史的大好事。

    真要是把这“仙粮”给普及开来了,那绝对是活命无数的。

    一心想着栽培自家儿子的老朱,怎么可能把小朱给忘记?

    不过,仙粮是胡惟庸发现、种植并且献上的。

    而且对方不仅主动献宝了,还是自家老兄弟,那当然要给个面子,象征性地说一下。

    好在胡惟庸也没含糊,那叫一个当机立断。

    其实对于胡惟庸来说,他巴不得小朱赶紧参与进来。

    开玩笑,但凡对明初历史稍稍有些了解的,谁能不知道小朱的地位?

    对于胡惟庸来说,只要能够应付朱元璋和朱标,他的安逸生活便再无后顾之忧。

    至于名声和利益?只要最终结果令人满意,过程如何并不重要。

    胡惟庸微笑着向朱元璋详细讲解了土豆的种植特性。

    不过,他悄悄将最初种植的种子数量夸大了一倍多。

    毕竟,他拥有一个可以显着提升产量的系统奖励。

    若不加以掩饰,万一朱元璋的期望过高,导致种植效果不如预期,自己的功劳岂不是大打折扣?与其如此,不如从一开始就降低对方的预期。

    即便产量减半,以这个时代的标准,土豆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仙粮”。

    “陛下,臣有个建议,此物最好由陛下或太子殿下安排可靠的人手,分批、分地进行种植。

    这样既能验证产量,也能观察这‘仙粮’在不同田地中的长势。

    等一两年后,产量稳定了,再逐步推广。

    陛下觉得如何?”

    这番话不再是之前的玩笑或闲聊,而是关系到大明民生的重大事务,自然要以君臣奏对的方式郑重提出。

    尽管此时两人坐在台阶上,挨在一起交谈,但胡惟庸的建议无疑十分妥当。

    杨宪心中很想大喊一声“不妥”,但看到朱元璋满脸激动、频频点头的样子,他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杨宪并非愚钝之人,他清楚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现实。

    正因如此,此刻他恨不得扇自己两巴掌。

    之前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么会昏了头,得罪了朱元璋?即便到了现在,杨宪也不觉得得罪胡惟庸有什么大不了,他真正在意的是朱元璋对胡惟庸的重视,以及胡惟庸献上“仙粮”的时机。

    这个时机实在太巧了,巧到如果能回到过去,杨宪会毫不犹豫地扇自己耳光。

    朱元璋本就对胡惟庸颇为信任,即便是寻常的罪名落在胡惟庸头上,他也能视而不见。

    可如今杨宪却硬是找了一堆所谓的证据,想要一举扳倒胡惟庸。

    这些所谓的证据本就不够充分,甚至还夹杂了不少不靠谱的东西。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胡惟庸不仅突然冒了出来,还搞出了一番大动静。

    如今他献上仙粮的功劳摆在眼前,杨宪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