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22章 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

第22章 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2/3)

。”

    “可臣只是出题之人,不是阅卷之人,臣敢肯定,最后上榜的,十有都是钻研四书五经多年的学子!”

    朱标闻言,脸色略显沉重地点了点头。

    这一点,他其实也想到了。

    “正因为如此,殿下,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便是,这么些年把功夫都花在四书五经上了,那他们究竟还学了多少其他方面的技艺?”

    “是懂数算还是懂农桑?”

    “商贾之道?刑名钱谷?”

    “这些当官必须要懂的东西,他们只怕压根不会吧!”

    “那到时候真考上了怎么办?”

    “唯有一个办法,靠师爷、幕僚而已!”

    “那……大明到底是在取士选官,还是花了大力气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

    这话可谓一针见血,但朱标却无法否认。

    因为这就是大明眼下官场最真实的现状。

    眼下这二人,一个是前任丞相,一个是当朝储君,都曾接触过全国上下的真实情况。

    这些事情,朱元璋心知肚明,旁人难以企及。

    然而,话至此处,胡惟庸却有些犹豫。

    他深知,四书五经不过是朱元璋用来束缚考生思想的工具,说白了,不过是愚民之术罢了。

    但直接点破四书五经显然不妥,胡惟庸自有办法,结合实际情况,绕个弯子,忽悠朱标的本事,他还是有的!

    而且,他对自己的这番本事,信心十足!

    (本章完)

    ------------

    对于忽悠朱标一事,胡惟庸毫无心理负担。

    无论他的初衷如何,他都能确保,结果绝对比眼下科举中全是四书五经的情况要好。

    要知道,明初的儒生已经有些疯狂了。

    疯狂到为了经学,他们不仅将数算一科从科考中剔除,甚至将研究数算的士子和教习全部赶出国子监。

    也就是说,大明从此时起,彻底断绝了本就薄弱的数理化之路。

    这实际上是一条极为危险的路线。

    然而,无人重视!

    胡惟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如今要做的,除了为自己之前的摆烂之举擦擦屁股外,还顺便让大明变得更好一点。

    “太子殿下,您觉得,仅凭四书五经,就足以让一名士子成为一位成熟的官员吗?”

    朱标本就是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储君。

    更何况,在这种私下的场合,他真心抱着讨教之心而来,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

    “以眼下大明科考的标准来看,金榜题名者,只有在翰林和御史台方能称得上一声称职。”

    “而若是在六部三司的话,至少要勤学苦练半年以上才能逐渐上手。”

    “可若是放到地方的话,若无家中师长事先教导,那便是全凭师爷和幕僚的本事。”

    胡惟庸满意地点了点头。

    朱标这番话倒也坦诚。

    他并未因四书五经是他父亲定下的主考内容而嘴硬坚持。

    这也让胡惟庸愈发满意。

    他轻轻颔首,算是对朱标刚刚这番话的认可。

    随后,胡惟庸面色一肃,认真说道。

    “既然殿下本就知晓内里的弊端,那有些话,臣说起来就方便了。”

    胡惟庸起身,背着手在公房里踱了几步,随后缓缓开口,字字斟酌。

    “殿下,臣以为,以四书五经考核士子,并非不妥,只是不够全面。”

    “不够全面?胡公,此话怎讲?”

    “殿下,方才也提到,金榜题名者,唯有在翰林院和御史台方能称职,为何?”

    “因为这两个衙门与经济民生、朝堂实务无甚关联,只需口舌之利便可,说对了是功,说错了也能推脱不通实务。”

    “然而,大明疆域内的万千百姓,千头万绪的事务,终究需要有人脚踏实地去处理。”

    “若只有这些空谈之人,那这些实际事务,谁来操办?”

    朱标听到这里,眉头紧锁。

    这些话题他并非未曾与父皇讨论过,父子俩也的确觉得新晋士子有些难堪大用。

    在他们看来,无非是让士子们多历练一番,能用的便升官,不堪大用的便安分守己,苦熬资历。

    可如今看来,科举之路似乎从一开始就走偏了?

    这让朱标一时难以接受。

    听完朱标的疑问,胡惟庸微微一笑,略作思索后说道:

    “这样,若说其他,太子殿下或许不甚了解,难以体会。”

    “不如臣说个殿下熟悉的,户部,殿下应当相当了解吧!”

    朱标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若说其他衙门,内里确实有许多他不甚了解之处。

    唯独这户部,在他那位精打细算的父皇影响下,他从参政起便没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