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他们终于找到了日军遗留下来的潜艇基地!
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找到日军笔记本上记录的那些黄金。
然而,陈哲并没有被眼前的景象冲昏头脑。
他清楚地意识到,真正的宝藏可能还隐藏在基地内部。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让橡皮艇都靠上去。
众人将橡皮艇小心翼翼地停靠在码头上,然后陆续上岸。
后带领着一起进来的人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水泥码头,向着潜艇基地里面走去。
脚下的地面湿滑不堪,众人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偶尔,还会传来一阵轻微的“嘎吱”声,这声音在寂静的山洞里显得格外刺耳,让人毛骨悚然。
走了10多米后,艘艘的日军潜艇轮廓越发明显,潜艇静静地停靠在码头上。
它的表面布满了灰尘,明显在这里停靠了很久。
而在岸边,还整齐地码放着上百个箱子和油桶,上面也同样覆盖着厚厚的灰尘。
当大家小心翼翼地靠近那个箱子时,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扑面而来,仿佛是死亡和腐朽的气息交织在一起。
他们强忍着不适,定睛一看,只见箱子后边横七竖八地躺着数十具日本兵的尸体。
这些尸体已经严重腐烂,面目全非,有些甚至只剩下了白骨。
尸体上的衣物早已破烂不堪,被蛆虫和苍蝇侵蚀得不成样子。
周围的土地也被血水和脓液浸染,呈现出一片暗红色,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股恶臭越来越浓烈,让人几乎无法呼吸。
有些人忍不住捂住口鼻,有些人则脸色苍白,差点呕吐出来。
然而,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强忍着恐惧和恶心,继续观察着这些尸体,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线索或者解释。
陈哲让人去前面查看,他用手电照了山洞的洞壁,看到了有一排电灯,他知道里面肯定有发电机。
陈哲心想,假如能找到发电机启动电灯,这山洞里也能亮堂些,探查起来会方便许多。
他让一名班长带着四名士兵前去寻找发电机的位置。
就在这时,去前面查看的士兵激动的跑来,气喘吁吁地说:“司令,前面有房间,我们发现了电讯室,库房,宿舍还有发电机房。”
陈哲让张小亮过去看看,不一会,引擎声响起,那一排灯全都亮了起来。
陈哲他们关掉了手电,灯光照亮了整个山洞,众人这才看清周围的景象。
那艘潜艇的模样更加清晰,旁边的箱子和油桶以及尸体也一览无余。
陈哲站在岸边,目光如炬地凝视着那艘潜艇。这艘潜艇虽然体型较小,但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威严。
经过一番仔细观察,陈哲发现这艘潜艇的长度大约只有 80 米左右,与常见的潜艇相比确实显得短小。
从外观上看,它应该属于日军的吕型潜艇。
回想起二战前期,日本海军对于潜艇部队的重视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当时,他们拥有多达 170 余艘各型潜艇,规模之大,位居全球之首,远远超过了德国。
这无疑是日本海军在当时的一大优势。
而在战争期间,日本还接收了 8 艘德国潜艇,进一步增强了其实力。
然而,真正让日军潜艇与众不同的,还是其大型潜艇。
特别是那些排水量在 3000 吨以上、能够携带水上侦察机的潜艇,几乎可以说是日本海军的专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伊 400 型大型舰载机潜艇。
这款潜艇堪称二战时期乃至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其水下排水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 6000 多吨!
如此巨大的排水量使得它能够携带大量燃料,足以绕地球航行一圈半。
不仅如此,伊 400 型潜艇还配备了 8 条鱼雷管,并且能够搭载 3 架水上攻击机“晴岚”。
这种强大的火力和作战能力,即使是战后的美军在缴获后也不禁为之惊叹。
另外日军 95 氧气鱼雷有 51 节的高速和 米以上的射程,还有 400 公斤的战斗部,航速,射程,威力远远超过其他潜艇鱼雷。
在二战后期,太平洋地区的战局逐渐对美军有利。
美军在反潜技术和舰艇装备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这使得日军潜艇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随着战争的推进,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双方进入了夺岛作战阶段。
在这个阶段,日军潜艇的作用变得相对有限,它们更多地被用作隐秘的运输船,为太平洋各个小岛上的守军运送给养和部队。
然而,这种任务往往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