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得知后,兴奋地表示这正是他所需要的。
经过一番电报商议,陈哲决定让前田沙织订购 6 套制冰设备,等运送遣返日本人的船队到东京后装船运回香港。
这样一来,渔民在出海前就能在渔船上装上足够的冰块,放置在渔船的船舱里,从而保证打捞上来的鱼能够保持新鲜。
陈哲深知,这对于发展近海捕鱼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有了这些制冰设备,渔民们就不必再担心鱼货的保鲜问题,能够更安心地出海捕鱼。
不仅如此,陈哲还计划在高雄、香港、上海、冲绳、永乐岛和南沙群岛这六个地方建立制冰厂,以满足当地渔民对冰块的需求。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捕鱼效率,还能促进渔业的发展。
陈哲给远在美国的珍妮发去了一封电报。
在电报中,他详细说明了自己的需求,希望珍妮能够帮忙购买两条冷藏船。
珍妮在收到电报后的第三天,迅速回复了陈哲。
她告诉陈哲,已经成功订购了两条由 427 型货船改装而成的冷藏船,价格为 20 万美金。
此外,还额外购买了两条捕蟹船,准备到时候一并送到香港。
经过长时间的搜索,出去寻找沉船的队伍终于有了重大发现——一条沉没在离海边有 10 多米的日军布雷艇!
这艘布雷艇虽然吨位只有 400 多吨,但它具有一定的打捞成功率。
陈哲当机立断,立刻下令开始打捞工作,并迅速与美军取得联系,借来两个浮筒,以便更好地完成军舰的打捞任务。
与此同时,9 条坦克登陆舰已经顺利从永乐岛返航。
它们在高雄装上车辆后,前往福建交接完车辆。
然后又驶回高雄,接上被遣返的日本人,然后继续踏上前往东京港的旅程。
秦明带领这支船队,他负责确保整个航程的安全与顺利。
陈哲深思熟虑后,下达了新的命令。
他要求王伟在 10 月初率领舰队前往上海,与林遵所率领的另一支舰队会合。
这两支舰队将共同组成一支船队,一同前往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进行巡航。
尽管陈哲实际上已经占领了南沙群岛的几个岛屿,但这个消息在国内只有极少数人知晓。
就连老蒋都没有将此事告知海军,陈哲无奈之下,只好派遣自己的舰队参与这次巡海行动,看看林遵会如何处理他占领南沙群岛的事实。
打捞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着,而陈哲却乘坐着飞机,匆匆赶往葫芦岛。
他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用汽车去和国军交换战俘。
对于那条医疗船,陈哲认为将其用于打捞沉船实在是一种浪费,倒不如用来运送人员更为合适。
此时此刻,东北地区的国军共有七个军,分别是新 1 军、新 6 军、13 军、52 军、60 军、71 军以及 93 军,总兵力大约有 30 万人。这些部队大多都是中央军的嫡系或半嫡系部队,与陈哲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陈哲的飞机降落在沈阳后,他马不停蹄地去找杜聿明。
两人见面后,陈哲毫不拖泥带水,直接向杜聿明提出要战俘,并开出了用 1 辆卡车交换 100 名战俘的价格。
杜聿明自然也不是傻瓜,他对陈哲的情况了如指掌。
他知道陈哲之前曾将 100 辆卡车和 100 辆美国造灰狗装甲车卖给了军政部,所以他趁机向陈哲索要美制履带装甲车。
杜聿明一脸严肃地说道:“一辆卡车只能换给你 50 个俘虏,这已经是我的底线了。如果你想要更多的战俘,那就必须用履带装甲车来交换,100 个俘虏换一辆履带装甲车。”
陈哲听后,沉思片刻,然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需要 1000 名战俘,我用 20 辆卡车和你换,这些人必须在 10 天后送到葫芦岛。”
杜聿明稍微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好吧,10 天后我会把 1000 名战俘给你送过去。”
交易就这样顺利完成了。
陈哲满意地笑了笑,接着又开始盘算起来。
他觉得光是这些还不够,于是又派人去找其他将领,看看能不能用卡车再换一些东本土特产、皮毛以及珍贵的人参。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陈哲最终用 30 辆卡车和 25 辆吉普车,成功换到了大量的皮毛和山货,还有不少人参。
他对这次交易非常满意,觉得自己真是赚大了。
交易完成后,陈哲马不停蹄地将人参装上飞机,准备直接飞往苏州。
他提前和大姨用电报进行了联系,大姨已经在太湖湾准备好了木船,等他一到就能顺利接应。
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