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烽火淞沪 > 第242章 驼峰航线

第242章 驼峰航线(1/2)

    陈哲经过一番周折,终于通过汤姆的人脉关系,成功搞到了整整 20 盒珍贵的盘尼西林。

    为了能够顺利拿到这些救命的药品,陈哲可谓是下足了血本。

    他不仅送给汤姆一把日军的佐官刀,还额外提供了 3 把日军的尉官刀以及 6 支南部十一式手枪。

    陈哲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将这些盘尼西林安全运回重庆。

    于是,他决定让汤姆利用这些武器去贿赂军需官和飞行员,以确保药品能够顺利通过驼峰航线抵达目的地。

    然而,这些盘尼西林对于陈哲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商品。

    它们在他手中无法直接变成金钱,只有运回重庆,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为了确保运输过程万无一失,陈哲迅速通过电报与大姨取得联系,并详细告知她有 20 盒盘尼西林将通过美军飞机从驼峰航线运来重庆。

    驼峰航线,这条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至关重要的空中国际运输线,连接着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汀江等地和中国的云南昆明、四川重庆等地。

    它穿越了中缅印边境的崇山峻岭,因其地势险峻而被形象地称为“驼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业国,战争急需的重要物资如飞机、汽车、汽油等均需进口,维持国际交通线至关重要。

    正是看到中国这个致命弱点,侵华日军向来把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当作战略重点之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整个东部、南部沿海和桂越、滇越国际交通线已处于日军控制之下;北部邻国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是援华的主要国家,但自苏德战争爆发后,自身处境困难,因而基本停止了对华援助与对华军火贸易。

    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一路指向珍珠港,一路指向东南亚。

    进攻东南亚的日军由泰国北上,于1942年5月攻陷缅甸以及中国云南怒江以西地区,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滇缅路。

    滇缅路被切断后,中国曾试图开辟西北陆路国际交通线,将美英援华物资经波斯湾运到苏联中亚阿拉木图,再经新疆运到中国内地,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

    于是,开辟经印度到中国的空中国际运输线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美国参加驼峰空运,既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急需的战略物资,也是为了保障美国驻华航空部队――“飞虎队”(1942年7月4日之前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1942年7月4日纳入美军现役,称为“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驻华空军特遣队”;1943年3月10日扩编为第14航空队)、第20航空队(以四川成都为基地的B-29战略轰炸机部队)。

    驼峰航线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汀江等地起,至中国昆明约800公里,至重庆约1200公里。

    开辟驼峰航线的先锋是中美合营的中国航空公司(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

    珍珠港事件之前半个月,中国航空公司试飞驼峰成功。

    但中国航空公司规模小,当时只有十几架运输机。

    担任驼峰空运的主力是美军。

    1942年3月21日,正式成立了美国空运队(Ameri Ferry and),使用从泛美航空公司拨来的25架运输机,担任中缅印之间的空运。

    美国空运队由驻印度的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管理。

    到10月,美国空运队的运输机已增加到75架。1942年12月1日,美国陆军运输队(Army Transport and)接替了美国空运队的工作。

    美国陆军运输队不受第10航空队管理,而受中缅印美军司令部管理。

    到1944年11月,参加驼峰空运的美军官兵有人,1945年6月达到人。

    美国陆军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驻华飞虎队则担任打击驻缅甸等地的日军航空队、保卫“驼峰航线”的任务。

    飞越驼峰的运输机有DC-3、C-53、C-47、C-46等运输机,其中主要是使用C-47、C-46运输机。

    美国道格拉斯(Douglas)公司生产的DC-3是一种客机,有21个座位,改装后能乘坐28人或更多的乘客。

    C-53是将DC-3的座椅撤除后,直接改装而成的运输机。

    C-47也由DC-3改装而成,但加开一个大货仓门,并用钢材加固了地板,以便承受重装备,它的载重量为2.27吨。

    这三种飞机外形尺寸相同,翼展28.9米,机长19.63米,机高5.18,安装“高空增压器”后,不装货物时,最大飞行高度为7070米。

    C-46运输机由曾生产过着名的“飞虎队”前期的主战装备P-40战斗机的柯蒂斯(Curtiss)公司生产,翼展32.9米,机长23.3米,机高6.63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