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烽火淞沪 > 第233章 仁安羌

第233章 仁安羌(1/2)

    日军第 55、33 两个师团由泰国分别向缅甸南部的土瓦、毛淡棉发动进攻,至 3 月 8 日,在占领仰光后,随即兵分三路北进,其作战计划:以一路追击撤退的英军,侵入米内瓦,直趋卡原里,占领仁安羌油田,截断英军退路;一路攻占同古,进逼曼德勒,围歼我军主力;一路由同古东进东枝(又名棠吉)进攻腊戌,北进八莫、密支那,截断中国军队归路。

    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根据以上敌情,与中、美三方协商决定,对中、英在缅甸部队,作如下部署:以仰光至曼德勒(又称瓦城)铁路为界,由铁路以东至泰国边境,为中国远征军防御地区,铁路以西,为英军防地。

    中、英两国军队,分三路布防迎敌,计划在彬文那(又名平满纳)至曼德勒地区,与日军会战,围歼敌人。

    英军为西路军(有 2 个军,辖:第1、17、36师、第 63 旅、第 7 装甲旅等部队 4 万余人)位于卑谬以北,伊洛瓦底江地区,防止敌人北进。

    中国远征军第 5 军为中路军,其先头部队第 200 师已于同年 3 月 8 日到达同古(又称东吁、东瓜)接替英军第1师防务,防守同古,该军担任同古以北铁路线两侧和正面防御,军部设于漂贝,新 22 师、第 96 师集结于曼德勒东北地区。

    中国远征军第 6 军为东路军,军部设于雷列姆,暂编第 55 师,位于垒固地区,第 49 师,位于孟畔地区,第 93 师,位于景东地区,防止降日泰军从东进攻,及掩护第 5 军左侧背,原先已进入景东的刘观龙支队,在孟勇芒林等地,中国远征军第 66 军,位于曼德勒至腊戌之间,为机动部队。

    同年 3 月 17 日,日军如饿虎扑食般再度发起凶猛攻势,一路沿着伊洛瓦底江北上,来势汹汹,锐不可当。

    西路的英军在日军的强大压力下,如惊弓之鸟,一触即溃,毫无还手之力。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两路中国远征军却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他们毫不畏惧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但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还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否要分兵驰援被围困的英军。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毅然决定伸出援手,因为他们深知,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团结协作才是战胜敌人的关键。

    然而,这一决定却让整个战线开始摇摇欲坠,面临崩溃的危险。

    英缅军队在撤退时,竟然不顾后果地破坏了仁安羌的油田设施,这一行为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更让他们自己陷入了绝境。

    果不其然,日军迅速察觉到了英军的动向,果断地切断了他们的后路,将英缅军 7000 余人和 500 多名记者、平民紧紧包围,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包围圈,就像包饺子一样。

    面对如此险恶的局势,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老牌帝国主义军队,竟然被气势汹汹的日军吓得魂飞魄散,完全丧失了反抗的勇气和能力。

    他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四周的日军,束手无策,最后不得不厚着脸皮向中国远征军发出求救信号,请求他们给予解围。

    4 月 15 日,这一天对于英缅军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日子。

    第一军团长斯利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下达了炸毁仁安羌油田的命令。

    第二天,日军第 23 师团如饿虎扑食般迅速占领了仁安羌。

    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不仅占领了这片重要的战略要地,还以一部分兵力抢占了仁安羌北面的宾河大桥以及宾河北岸的渡口。

    这样一来,英军的退路被截断,英缅军第一师和装甲第 7 旅的一部共计七千余人,被死死地包围在了仁安羌东北地区,犹如瓮中之鳖。

    然而,早在 4 月 14 日,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就已经察觉到战情的危急。

    面对日军的凶猛攻势,他毫不犹豫地向远征军发出了求援信号,请求远征军能够迅速增援。

    远征军指挥官罗卓英在接到请求后,当机立断,下令担任曼德勒防守任务的第 66 军新编 38 师派遣第 113 团火速驰援。

    时间紧迫,第 133 团在接到命令后,马不停蹄地奔赴战场。

    然而,亚历山大认为仅仅一团兵力太过单薄,难以应对日军的强大攻势。

    于是,在 15 日,他再次向远征军提出增派部队的要求。

    远征军方面深知局势的严峻,不敢有丝毫怠慢。

    他们随即又派出了荣誉第 3 师紧随第 113 团之后前往增援,希望能够解英军之围,共同抵御日军的侵略。

    17 日,第 113 团的官兵抵达了乔克巴党。

    与此同时,英军斯利姆将军也匆匆赶到了乔克巴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