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今日北元使团入城时,皇帝赵牧竟派右相崔思退与礼部尚书蔡正阳亲自到城外迎接。这一举动,透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满朝文武都清楚,如今的议和派以蔡正阳为主。此人不仅没失势,反倒被委以迎接使团的重任,其中深意耐人寻味。
皇宫御书房内,赵牧正沉思着。面前坐着三人:御史中丞兼参知政事魏师逊,昭庆军节度使、知枢密院事隆大元,淮西总管、开府仪同三司曾砚。
这三人都是太子时期的心腹,如今借着“从龙之功”,已成朝中举足轻重的大佬。
平日里,他们向来不动声色,既非主战派,也非议和派,而是妥妥的“从龙派”——皇帝说什么便是什么,与其他官员始终保持着距离。
如今赵牧深夜将三人召来,显然有大事商议。
烛火摇曳中,赵牧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缓缓开口:“你们说,朕若是此时与北元议和,如何?”
话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哪怕贵为九五之尊,他终究还是年轻,决断这种关乎国运的大事,仍显不够果断。
“陛下,臣可保证,绝不让北元铁骑跨过淮河一步!”曾砚最先开口。他常年驻守淮西,不在中枢,本不想掺和这些事。但只要牢牢掌控水师,就能为大乾竖起一道坚实盾牌。
赵牧微微点头,目光转向隆大元。
“陛下,昭庆军尽在掌握,皇城内外,确保无忧!”隆大元明白皇帝的顾虑——怕议和引发朝野不满,生出意外。
“陛下,不妨先看看北元的条件,是否有诚意,再作决断不迟。”魏师逊心中暗叹。他跟随赵牧多年,怎会不知这位年轻皇帝已有议和之心?
当初力主北伐的是他,如今刚打开局面就要收手,着实有些虎头蛇尾。
“诸位爱卿,朕何尝不想一举收复中原?”赵牧苦笑一声,说出了心里话,“可每日的钱粮靡费数以万计,国库……已经快要空了。”
三路大军每日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朝廷先前积攒的那点家底,早已耗去大半。再打下去,就只能加征税赋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赵牧早已知晓,也做过预判,可钱粮消耗还是超出了预期。
如今才四月末,离夏收还有整整三个月。这时候加征税赋,很可能引发民间动荡。
赵牧初登大宝便力主北伐,为的就是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的明主,有雄心壮志。如今连最顺利的中路军都被困在长社,北元又有心议和,他自然想就坡下驴。
比起先祖仓皇南逃,他能打得北元主动求和,已然强上太多,足以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君王。若能在议和中争取更多好处,养精蓄锐以待良机,也未尝不可。
“陛下,只是西凉那边……约好共同起事,不知是否该通知一声?”隆大元小心翼翼地问道。
大乾与西凉,都被北元压得喘不过气。此番大乾北伐,本约定西凉一同出兵。如今大乾要与北元和谈,按理该知会西凉,甚至三方一同谈判才好。
“随他去吧!”赵牧恨恨道,“当初我们起兵时,他们作壁上观;眼看我们势如破竹,牵制了北元主力,却趁机袭击占据庆阳府,还想先一步拿下凤翔府——竖子不足与谋!”
西凉本是大乾疆域的一部分。当初的西凉王李元浩,本是大乾的西凉节度使,出身羌族,能征善战。
北元南下袭击大乾时,李元浩不仅未率兵入关救援,反倒趁机大肆屠杀朝廷在西凉的官员将领,割据一方,自成势力。
这李元浩也是野心勃勃之辈,凭借一身勇武,数次击溃北元军队,还向西扩张到瓜洲,成了不可小觑的力量。
李元浩死后,其子李舜元继位。为抵御北元压力,李舜元开始与大乾修好,才有了联合北伐之事。
可北元势大,西凉便动了小心思——让大乾独自顶住压力,自己则伺机而动,拿下了兰州与河州。
若是西凉再拿下临洮府,就会将大乾西路军完全堵在临州,而他们则能向东兵指秦州。
西凉地处偏僻,虽民风彪悍、能征善战,奈何羌族人丁稀少。一旦占据临洮府到秦州一带,雄踞关中,天下便可能成三分之势。
这是大乾与北元都不愿看到的局面,赵牧也因此对西凉暗怀怨恨。
“陛下,北元势大,大乾与西凉当同气连枝才是……”魏师逊面露忧色。若是西凉与大乾翻脸,最终得利的只会是北元。
汉末三分天下,吴与蜀反目,最终魏国坐收渔翁之利,这前车之鉴不远啊。
“西凉本就是反骨羌人之后,视我汉人为牛马牲口!”隆大元目露凶光,“若说我大乾与北元势同水火,与西凉更是仇深似海!”
昔日他尚未入朝时,曾去过西凉,对那里的情况一清二楚。
北元对大乾皇室的伤害固然巨大,但对普通汉人,与大乾相比也差不了太多——汉人可以科举做官,也能经商游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