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他需坐镇淮西,无法亲往,遂命妻子段三娘带领两名将领——杜壆和柳元,率三千余部下前往徐州劫掠铁矿。
段三娘不仅是王庆的妻子,更是在淮西山寨中备受爱戴的王妃,她武艺超群,深得人心。
此次代夫出征,另两位将领各有所长:杜壆心思缜密,柳元勇猛善战。
接近徐州后,杜壆提议派小队潜入铁监探查虚实,以防意外。
待探子回报,三人得知徐州铁监管理十余座矿山,矿工总数达数万。
这些人全靠采矿维生,顿时陷入困境。
段三娘率众进攻铁矿的消息传来,矿工们迅速组织起反抗。
尽管段三娘手下三千精锐已是淮西寨的强兵,但面对数倍于己的矿工仍显不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当他们犹豫是否撤军时,探子带来新情报:山东有大客商购得十余万石生铁。
虽不知是谁,段三娘决定冒险劫掠。
相比矿工,这伙商队不过五六百人,更容易对付。
根据探子提供的信息,杜壆制定了作战方案。
他们先夺取三四十艘渔船,分成三路行动。
一部分提前沉入河道上游,另一部分尾随商船后方,待接近上游布设点时同样凿沉,形成双重阻截。
随后,段三娘指挥喽啰乘余下的渔船冲向商船。
他们以为商人胆小易欺,但商船上船工皆精通水性且战斗力强。
即使寒冬逼近、河水冰冷,船工仍奋不顾身跳入河中反击。
段三娘的首次进攻竟被轻易击退,剩余渔船损失惨重。
即便身为头领的杜壆,也险些被敌方生擒。
在这场混乱中,只有王庆手下的淮西喽啰还算幸运,他们大多略通水性,加之清河的水流平缓,并未太深,这才使得多数落水者得以生还,游回岸边。
令段三娘等人震惊的是,他们竟得知这些货船的背后主人是山东梁山水泊,而船上的船工实则是梁山的水军士兵。
此消息令刚从水中脱险的杜壆震惊不已,柳元知晓后立即劝段三娘撤兵,毕竟梁山在山东威名远扬,鲜有人敢正面抗衡。
段三娘虽算得上巾帼英雄,却不及真正掌控淮西绿林的王庆。
一般事务她或许还能独自决断,但面对梁山,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淮西与梁山的大战。
相比起梁山,她宁愿对抗官府,毕竟宋廷官员或胆怯无为,他们在淮西横行许久,朝廷始终无动于衷便是明证。
然而梁山截然不同,一旦招惹,淮西必然陷入动荡。
忧心忡忡中,段三娘萌生退意,听闻柳元建议便欲率部撤退。
关键时刻,杜壆从落水的恐惧中恢复过来,急忙阻止段三娘,“夫人,事已至此,昨夜一战,我们淮西已与梁山结怨,即便此时退走……”
“与梁山的冲突看来难以避免了。”
“事已至此,既然我们已与梁山交过手,”
“那就索性做到底!”
“将这二十多艘货船上的生铁抢过来,”
“运回淮西,足够打造上万人的铠甲和兵器,”
“到那时候,即便梁山寻来,”
“我们也无所畏惧!”
段三娘和柳元都被杜壆劝服,于是淮西的人马驻扎在堵塞的河道间。
七、八天里,他们两次袭击梁山的货船,却均未成功。
若是在陆地,淮西这两千余人对付梁山的五百多名水军或许并非难事。
然而此时,梁山的水军占据水域优势,以货船为据点。
而淮西这边,尽管多数小喽啰略通水性,也只能勉强在水中挣扎,完全无法进行水上战斗。
更糟糕的是,这些日子以来,他们已经搜刮了清河附近的渔民船只,但最终,那些船只有的沉入河中堵住河道,有的则在战斗中被梁山击沉。
情急之下,杜壆又想出一计:放松营地防御,引诱梁山水军上岸袭击。
毕竟一旦上岸,梁山这五百精兵再厉害,也会比在水中好对付得多。
然而结果仍令人失望,两天过去,河面上毫无动静,仿佛他们的松散营地根本不存在一般。
“总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
柳元忍不住说,“梁山水军怎么这么沉得住气?一点动静都没有,就像乌龟似的。”
“老杜,”
段三娘望向杜壆。
梁山兵马这般沉寂,难道真如人所料,暗怀他图?
“围困近十日,即便粮草充足,也该见底了吧。”
“夫人莫忧,此乃清河,水中鱼虾丰盈,以梁山兵士之水性,取之充饥非难事。”
“至于其何以如此静默,依我推断,必是在等待援军到来!”
柳元闻言大惊:“我们已封锁两岸多日,梁山应尚未得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