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刚踏入大厅,
就立即拱手行礼。
与其他自认与宋江关系亲密、总爱称及时雨为公明哥哥或押司哥哥的首领不同,
病尉迟似乎保留着官场的习惯。
由于董平未亡,
宋江暂时无 ** 式成为清风山的寨主,
但孙立每次见他,
总是恭敬地喊着“寨主”
。
尽管宋江屡次制止,
心中却颇为受用。
因此,他对孙立这位后来上山的汉子更为看重。
“孙提辖,”
宋江开门见山地说,
“有一件事要交给你去做……”
及时雨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情况,
“这件事,我和军师希望由你来完成,
不知你是否有信心?”
“这……”
孙立略作思索,
随即问:
“不知押司和军师打算让我召集多少人上山?”
“人数从五百到两千不等,”
吴用答道,
“不知提辖是否有把握?”
“嗯,押司和军师尽可放心交给我,”
孙立拍胸脯保证,
“如果人数再多些,我或许力有不逮,
但在两千以内,我还是有信心的。”
“很好,”
宋江点头,
“顺便问一句,提辖准备带多少人下山?”
“无需太多,四五十个喽啰足矣,”
孙立答道。
孙立此行的目的,是 ** 贫苦百姓反抗富户。
若带的人太多,恐怕会惊动百姓;若带的人太少,又难以撼动富户的势力。
他的话让宋江与吴用心生认同,觉得没选错人。
“提辖思虑周密,”
宋江赞许道,“我们也能安心了。”
离开聚义厅后,孙立遵照宋江指示,挑选了四五十名机灵的小喽啰,携带数日口粮,下山行动。
由于晁盖在清风山时效仿梁山,虽未迅速壮大,却在当地赢得一定口碑。
此次孙立率队来到邻近村庄,发现许多百姓在寒风中拾取田间遗落的粮食。
见到孙立等人,百姓面露恐慌。
孙立上前询问一位拾粮老者:“您在做什么?”
老者答:“我们在找些过冬的食物。”
“丰收了为何还需如此?”
孙立明知故问。
“收成是不错,”
老者叹息,“但五成交给富户,四成送交官府,剩下仅够糊口。”
“这点粮食,恐怕半月就耗尽了。”
“我们也无可奈何啊。”
趁天还没下雪,赶紧来田里拾些粮食和野菜,不然这寒冬可真不知怎么挨过去。
这田里产出的粮食,竟然九成都要上缴?
孙立故意用一种夸大其词的语气说:"在我们登州,每家每户至少能留下近四成的粮食。”
"那是因为你们那边当官的仁慈,"老者叹息着说,"我们青州的那些官员,只知道收税收粮!加上地主豪强的剥削,唉,我们青州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艰难了!"
"其实嘛,"孙立意味深长地说,"这也跟你们有关。
你们知道吗?我们登州以前的地租和赋税也很重,可为何如今减轻了呢?"
"为什么?"老者疑惑地问。
周围许多正在田里拾粮的百姓也被吸引过来,纷纷围住两人。
"对呀,您说说,您们那的地租怎么降下来的?"一位中年汉子急切地追问。
眼见众人都充满期待,病尉迟才开口:"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让那些地主豪强明白,你们也不是好欺的……"
"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有人忍不住问。
"呵呵,"孙立笑着解释,"几年前,我们村发生了一件事,十几户村民不满地主的租金和朝廷的赋税,就把地主的大宅给一把火烧了。
消息传开后,那些地主收敛了许多,再不敢随意欺负百姓了。”
"可是……我们哪里敢这么做,"老汉一脸惊恐地说,"要是被官府抓住……"
“至少也该判个流放吧?”
“谁让你们真动手的?”
孙立一脸认真地给百姓们出主意:
“大家聚在一起,直接堵到那大户家门口,吓唬他们一下不就行了吗?”
“我们村里那大户,单是庄客就有十几个,”
有人忍不住说道,“他们家还养着猎犬,咱们怎么斗得过?”
“你们这儿少说也有六七十人,”
孙立笑起来,“还会怕那十多个?”
“可是……”
众人脸上仍带着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