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简单介绍了董平的情况,表示希望能请吴用帮忙设法让董平加入山寨。
吴用听后眼睛一亮,称引荐人才正是自己的专长。
宋江点头表示同意,并解释说董平武艺高强,曾在东平府任都监,若能入伙,对山寨未来大有帮助。
吴用沉思片刻后建议干脆放董平下山。
宋江疑惑地问,董平有意投奔青州慕容知州,若对方接纳,岂不是增加了敌人?吴用却安慰他说,慕容彦达目前手下缺乏猛将,董平过去定会受到重用。
宋江仍不解,吴用提醒他是否忘了前几天提到的事情。
吴用含笑说道:“不过这几日工夫,东京蔡京等人必定会调动大军对梁山展开围攻。”
“上次赵大郎来青州时,把慕容彦达气得够呛。”
“慕容知州并非心胸开阔之人,早已将此仇记在心底。”
“既然如此,朝廷大军攻打梁山时,慕容知州怎会置身事外?”
“先生的意思是,即便董都监投靠了青州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江顿时明白,“他是否已被慕容彦达派去协助朝廷攻打梁山?”
“正是如此。”
吴用笑着回应,“但这与我让他加入清风山有何关联?”
宋江疑惑不解,“而且官府攻打梁山,不知是福是祸。”
“赵大郎骄纵妄为,心怀不轨,被朝廷剿灭也在情理之中。
可若是官军灭了梁山后,再来找清风山麻烦,该怎么办?”
“毕竟赵大郎将清风寨赠予晁天王之事,早就传开了。”
“若梁山真的遭遇不幸,官军怎会放过清风山?”
“押司尽管放心,”
吴用语气坚定地说,“对此,我也深思熟虑过。”
“我认为,即使朝廷调动附近州府兵力来围剿梁山,恐怕也是胜算不大。”
“先生认为梁山能赢?”
花荣在一旁惊问。
“不错,”
吴用见宋江也露出困惑之色,于是详细解释,“在我看来,梁山有三大优势,而官军有三大劣势。”
“梁山有何优势?”
宋江虚心请教。
“首先,梁山上下齐心协力,”
吴用向二人阐明,“梁山的首领和士兵都忠于东京的赵大郎。”
“其次,济州、郓州的百姓支持梁山,”
“这大半年里,梁山为百姓主持正义,”
“加上最近的大疫中,梁山积极救治百姓,已赢得民心。”
“再者,梁山士兵装备精良,战斗力强。”
自从赵大郎上山以来,梁山兵马
记得赵大郎刚到青州之时,押司应当亲眼目睹。
梁山能够称霸山东,若无这支精锐之师,又怎能如此?
官军屡次失利,究竟为何?及时雨追问。
官军首败,在于不得民心。
吴用叹道,近年来东京朝中尽是奸邪之人,百姓深受苛政之苦。
北有青苗法、括田法,南有花石纲……
若无人领头,百姓或许还能忍耐,但梁山挺身而出,深得民心,百姓对官军怨恨至极,自然全力支持梁山,此为其一败。
官军之二败,则在于士兵久未训练。
吴用转向小李广道,此事花知寨当有所知。
花荣点头附和:“自奸臣掌权,各地官军每况愈下。
禁军、厢军吃空饷已成惯例,甚至倒卖军械、克扣军粮。
别说那些沦为官府工具的厢军,便是朝廷的精锐禁军,如今恐怕也难以作战。”
押司亦听闻,这般军队如何敌得过梁山精锐?吴用淡然一笑,官军之三败,便在于人心不齐。
人心不齐?此话怎讲?宋江追问。
据我所知,朝廷打算调集附近州府围剿梁山,然而兵力不足难以奏效,兵力过多则难免争功夺利。
相较之下,梁山上下一心,此为其三败。
"这些官军如同一盘散沙,怎能不败?"吴用说完后,宋江沉默许久,才叹息道:"没料到朝廷已衰败至此。”
"若非朝廷沦落,梁山怎会兴起?"吴用苦笑道,"因此我说,董都监即便投奔青州慕容彦达也无妨。”
"慕容知州向来睚眦必报,"
"眼见朝廷征讨梁山,他必会让董都监前去出气。”
"胜了自然好,但若败了……"
吴用轻笑:"按朝廷规矩,文官定会将罪责全推给武将。”
"董都监本就丢了东平府,已是待罪之身,"
"岂不是最合适的替罪羊?"
"等慕容彦达将其入狱,我们再出手救他,"
"届时董都监无路可走,押司施以援手,让他上山,他岂会拒绝?岂会不感激押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