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方佳点点头:“覆盖范围?”“整个球壳阵列能实现4π球面度无死角覆盖,”万成眉肯定地回答,“只要威胁进入太阳系周边2.5光年范围,就逃不过‘千里眼’的凝视,2.5光年内,我们的综合光倍值探测达到了夏,几乎所有虫族或星盟的威胁全部都能实时发现。我们甚至能探测到人马座或英仙座方向数千光年距离发生的、能量足够大的即时星际冲突激波,为判断局势提供情报。目前我们已经在大量收集实时的空间震荡信息,并应用AI进行了计算,以便于未来可能的作战使用以及现在对虫族星盟战场局势进行有效判断。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对殖民Abc编队和基地所在的多处空域进行实时监控,提供情报保障。”
这时通讯领域的权威,头发花白的赵铭科学堂长老接过了话题。全息影像切换成一个由无数闪烁的蓝色光点构成的、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图景,它覆盖了“千里眼”阵列,并延伸向太阳系内的各个防御节点、月球基地、火星哨站以及遥远的“磐石”基地方向,这就是超远程实时量子通讯网络‘灵犀’。
“‘灵犀’网络,是‘镇妖塔’的神经网络,负责将所有感知信息、指挥命令以近乎零延迟的速度传递。”赵院士的声音沉稳有力,“它基于成熟的量子纠缠原理,但进行了革命性的升级。这项技术最早的技术框架来自于星盟,经过我们自己的研究,进行了重大升级。”
影像聚焦到两个遥远节点之间的连接。“核心突破在于两点:第一,量子纠缠态的‘超距同步维持技术’。我们利用零号空间的绝对稳定性,在其中建立了纠缠粒子对的‘锚点’。这使得纠缠态在跨越数千甚至上万光年时,其相干性衰减率降低了99.999%,理论上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瞬时通讯,无视距离限制。”
“第二,量子通讯的‘通信包裹’跃迁中继技术。”赵院士展示了一个梭形的微型装置模型,“对于超远距离、或者需要绕过强引力干扰区(如黑洞附近)的通讯,‘灵犀’网络并非傻傻地依赖直线量子纠缠。我们会在关键路径节点部署这种‘通信包裹’中继站。而星盟提供的技术框架没有这一条,这使得星盟的超远程通信会出现丢帧甚至直接断线的情况。这在平时可能影响没有那么大,但是一旦进入紧急状态,就会变得非常致命”
随后赵长老模拟了一个场景:一条从太阳系指向250光年外“磐石”基地的通讯链路,中途需要穿越一个强引力涡旋区。“‘灵犀’主网络会在靠近涡旋区边缘的预设安全坐标,自动生成一个短途曲速跃迁指令。量子信息流会被封装进一个特制的‘通信包裹’,这个包裹本身携带着一个微型的、一次性的曲速引擎。包裹瞬间跃迁绕过强干扰区,在另一侧的安全坐标跃出,解封装,信息流无缝接入目标区域的‘灵犀’子网络。整个过程在毫秒级内完成,对于信息接收方而言,通讯依然是‘实时’的,感觉不到中断或延迟。”李艳补充道:“这种‘包裹’技术的关键材料,正是我们从星盟‘熵减合金’和虫族生物组织中逆向出的超导生物神经纤维,它保证了信息在极端跃迁环境下的保真度。”
“抗干扰能力?”孔方佳问。“量子通讯本身具有物理层面的加密性和抗干扰性。”赵院士自信地说,“加上‘包裹’跃迁的路径随机性和瞬时性,以及AI中枢的动态路由选择,星盟或虫族现有的技术,几乎不可能有效监听或干扰‘灵犀’网络的正常运转。它是我们指挥体系的生命线。”
负责防御圈内精确感知的欧阳飞参谋长站了出来。全息影像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层层嵌套的球壳防御圈模型,从奥尔特云一直延伸到近地轨道。无数细密的扫描波束如同活物般在这些球壳上流动、交织。这时最新的多波段雷达探测定位系统(代号:烛龙)
“‘烛龙’系统,是‘镇妖塔’的‘战术之眼’,负责在‘千里眼’提供战略预警后,对侵入太阳系防御圈内的目标进行高精度、多维度、实时动态的追踪、识别与火控级定位。”欧阳飞的声音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利落。
“它不是一个单一雷达,而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尖端探测技术的复合网络系统:
1. 超长基线引力波干涉阵列(VLGIA):*部署在柯伊伯带及更远轨道的大型平台,利用引力波对物质分布的高穿透性和高精度测距能力,精确勾勒隐形目标的轮廓和内部结构,尤其擅长发现利用空间褶皱或生物拟态隐形的单位。
2. 主动式量子雷达阵列: 部署在木星轨道至小行星带的关键节点。发射纠缠光子对进行扫描,任何对光子的干扰或测量都会瞬间破坏纠缠态并被母站感知,实现真正的‘探测即锁定’,对常规隐形和量子隐形有极强克制力。
3.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