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的指尖在全息实验台上划出一道弧线,数百组基因序列如银色游鱼般在空气中舞动。她面前的培养舱里,一团液态金属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形态,表面泛起的量子隧穿光泽比星盟提供的 \"熵减合金\" 样本更加稳定。培养舱外壁的温度监测屏显示,内部正维持着绝对零度之上 20 开尔文的极端环境,这是零号空间技术特有的量子稳定场在发挥作用。
\"佳哥,你看这个。\" 她突然暂停了分子动态模拟,放大了金属表面的原子排列,\"星盟的熵减技术核心是利用磁引力子约束同位素衰变,但他们的能量节点布置存在明显缺陷 —— 当遭遇虫族生物酸时,第三层原子晶格会产生连锁崩坏。\" 她调出星盟仲裁者级母舰在 m78 星云被击穿的慢放画面,舰体装甲在接触酸液后 7.3 秒出现贯穿伤,数据精确到毫秒级。
孔方佳俯身观察,注意到模拟界面上闪过的绿色侵蚀波纹。\"就像 m78 星云战役中星盟战舰出现的瞬间穿孔?\" 他的战术目镜自动关联到战役数据库,调出 17 艘星盟战舰的受损报告,其中 12 艘的破孔形状与李艳模拟的晶格崩坏模式完全吻合。
\"对。\" 李艳调出改良后的合金防御模拟,绿色酸液滴落在金属表面,竟像水滴般凝结成珠状滑落。培养舱内的金属团块突然分裂出数十条触须,精准捕捉到悬浮在空气中的纳米机器人,瞬间完成修复。\"我们在合金晶格中植入了用零号空间暗物质弦频率调制的稳定粒子,形成了类似生物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屏障。\" 她指着微观结构图中如神经网络般的暗物质粒子链,\"这些粒子链能自主识别虫族酸液中的酶分子,在接触瞬间产生量子隧穿效应,将有害物质弹射出去。\"
\"这不是简单的物理防御。\" 孔方佳的瞳孔微微收缩,\"它产生了生物电反应?\" 培养舱的频谱分析仪显示,金属表面正产生 15-20 赫兹的脑电波样波动,这是量子生物融合的典型特征。
\"准确来说,是量子生物融合。\" 李艳递过一份检测报告,\"我们提取了虫族战俘脑中的神经修复因子,用超磁性重构了其量子纠缠态,现在这种合金能自主识别损伤类型并启动修复程序。\"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最关键的是,它对星盟的能量武器也有 42.3% 的偏转效率,这意味着我们的战舰装甲能同时防御两种主要威胁。\"
这时,徐勇博士抱着一叠数据板匆匆走进实验室,头发上还沾着低温实验舱的霜花。\"元帅,李总,磁性骨骼锚定技术的改进遇到瓶颈。\" 他将数据板插入控制台,全息屏上立刻浮现出复杂的磁场拓扑图,红色预警区域显示出钙原子磁约束的随机性偏移,\"星盟的技术依赖外部引力场调控失重环境下的骨骼钙质锚定,但在不同重力环境下,磁约束会出现频率为 0.7-1.2 赫兹的周期性紊乱。\"
孔方佳指着图中闪烁的红色异常点:\"就像宇航员在太空中出现的骨质流失?这个技术是防止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出现骨质流失的,但是却会在重力环境下出现骨质流失?\" 他想起深空任务报告中,宇航员返回地球后平均骨质流失率达 19.7%,这成为长期星际航行的重大障碍。
\"是的,而且模拟显示,长期使用星盟技术可能导致骨骼出现骨质隧穿效应 —— 通俗说就是骨头会变得像玻璃一样脆。\" 徐勇调出一组恒河猴实验数据,植入标准模块的猴子在月球重力环境下生活三个月后,股骨出现了直径 0.1-0.3 微米的纳米级裂纹,\"更严重的是,这些裂纹在返回地球重力环境后,会以每天 2.3% 的速度扩展。意味着这个技术只能短时用于失重状态,一旦进入重力状态,就必须停用,可是我们的人会经常在一天内出现多重重力环境的情况。\"
李艳突然拍了下手掌:\"为什么不用我们的脑机接口技术?\" 她迅速调出神经接驳系统模型,蓝色的意识数据流与磁性锚定的紫色磁场在虚拟空间中碰撞,\"把磁性锚定模块与 ' 灵犀 ' 脑机接口联动,让宇航员通过思维直接调控钙质分布,这样既能避免外部磁场干扰,又能实现精准修复。\"
孔方佳的目光在两个模型间切换,突然意识到什么:\"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星盟的被动防御技术,改造成主动调控系统?\" 他的战术目镜自动生成效能对比图,主动调控模式下的骨质密度维持效率比星盟技术高出 300%。
\"完全正确。\" 李艳的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敲击,神经接驳系统的意识调控算法与磁性锚定的物理模型深度融合,\"现在让我看看... 钙原子的磁约束稳定性提升 93.4%,而且能耗降低了 61.2%。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能适应 0.1G 到 2G 的重力环境变化,这对未来的外星殖民至关重要。\"
徐勇看着新生成的实验报告,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溜圆:\"这样一来,长期星际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