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唢呐匠的阴阳两界 > 第28章 唢呐惊阴阳,史笔越古今

第28章 唢呐惊阴阳,史笔越古今(4/4)

诗句,随着唢呐声飘在焚书坑上空,像一张无形的网,护住了那些即将被吞噬的文明火种。

    将军气得拔剑冲过来,想砍断她的唢呐。陈青禾却忽然停了吹奏,从怀中摸出史笔——此刻它变成了一支青铜笔,笔杆上刻着细密的云纹。她握着笔,在地上飞快地写着:“始皇三十四年,焚书坑儒,然《诗》《书》未绝,盖因儒生以血护之,以命传之。有唢呐匠吹《诗经》于坑前,火为之减,书得以存。”

    字迹刻在泥地上,竟渗入地下,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将军的剑砍来时,陈青禾的身影已经开始变得透明。她最后看了一眼那些抱着书的儒生,看了一眼那堆渐渐熄灭的火,忽然笑了。

    原来历史从不是任人涂抹的白纸,总有一些东西,藏在灰烬里,躲在血脉中,顺着一支唢呐的调子,一句古老的诗句,一代代传下去,烧不尽,砍不绝。

    四、史笔为骨,唢呐为魂

    光影散尽时,陈青禾发现自己仍站在翰林院的窗前,晨光正好,雪已经化了,窗台上积着一汪清水,映出她握着史笔的模样。

    掌心的玉佩微微发烫,这次没有浮现字迹,而是传来一段清晰的旋律,正是她在雁门关吹过的《归雁谣》,在水乡吹过的《采莲歌》,在焚书坑前吹过的《鹿鸣》,三段调子交织在一起,温柔而坚定。

    她低头看向手中的史笔,忽然明白,墨临渊说的“双笔书命”,从来不止是史笔与他那支笔。对她而言,史笔是骨,记录真相,承载重量;唢呐是魂,传递情感,连接阴阳。史笔写的是“事”,唢呐唱的是“人”,两者相融,才是完整的历史——既有时间的刻度,又有人性的温度。

    窗外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她探头望去,看到几个孩子举着糖葫芦从街上跑过,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镀了层金。不远处的茶楼里,有说书先生正在讲“史笔姑娘纠正史书”的故事,听众们听得入神,时而叹息,时而喝彩。

    陈青禾握紧史笔,转身回到案前。案上摊着一本新的空白书卷,是她打算用来记录民间逸闻的。她提起笔,在扉页上写下第一行字:“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无数人的呼吸,无数人的心跳,无数支唢呐吹过的悲欢。”

    笔尖落下时,她仿佛听到了雁门关的风声,水乡的雨声,焚书坑前的读书声,还有墨临渊温润的笑声,都顺着史笔的笔尖,流淌在纸上。

    她知道,这不是结束。她的路才刚刚开始,带着史笔,带着唢呐(或许下一次,它会变成竹笛,变成胡琴,变成任何能传递声音的乐器),去听,去看,去写,去记录那些被遗忘的名字,那些被忽略的故事。

    因为她终于懂得,双笔书命,从来不是改变命运,而是让每一个命运,都能被温柔以待,被郑重记录,被永远铭记。

    就像此刻,翰林院的每一本史书都在微微颤动,仿佛在低声应和。而那些化作星子的书魂,那些重获名字的少女,那些护书的儒生,都在时光的长河里,对着她,露出了安心的笑容。这跨越千年的约定,这用史笔与唢呐共同书写的传奇。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