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敢轻易去赌袁绍得知他们逃跑后的反应,因为他们明白,袁绍虽然在与李远的争斗中败下阵来,但要取他们的性命,依旧如同捏死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一样轻而易举。
还好,在之前袁绍将幼子袁买送到司马懿那里的时候,他们也趁机将家族中的子弟一同送了过去。
他们心里十分清楚,按照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一旦落入汉中军的手中,必定会吃不了兜着走,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于是,在这段日子里,他们不仅要时刻提防着外面那些趁机作乱的兵痞流氓,以免自己的财物被抢夺;还要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留下一部分金银财宝。
他们心中怀着一丝侥幸,想着万一自己等人能够在这场战乱中侥幸存活下来,这些金银财宝就可以拿出来,作为延续家族的根基;哪怕自己不幸丧命,也算是给家族子弟留下了一线希望,以后家族子弟或许能够凭借线索,找到这些财物,说不定还能借此复兴家业。
袁谭此时的状态更是有些疯癫。二弟被俘,三弟被炸死,四弟被送走,本来作为袁家的长子,他必然是接班人。
可如今汉中军即将兵临城下,就算他现在接位,又能怎样呢?还不是难逃失败的命运。这种绝望的感觉让袁谭痛苦不堪,他跟他父亲一样,整日醉酒消愁,酒醒之后便对着汉中军破口大骂。
然而,世事不会如他们所愿。很快,汉中军还是抵达了邺城。此时的邺城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败亡气息,仿佛死神的阴影已经笼罩了这座城市。
得知汉中军抵达的消息,袁绍这才从内府中出来。多日的酗酒,让他脚步虚浮,脸色苍白如纸。他让人去通知其他人前来议事,自己则让亲信帮忙洗漱,试图整理一下自己的仪容。
从幽州撤军回来后,这还是袁绍第一次召集文武官员。尽管他努力打扮了一番,但袁绍和袁谭看上去依旧十分憔悴。他看着手下的文武官员,与之前相比,竟然已经损失了一半之多。
曾经的“四庭柱”更是一个不剩,剩下的武将以老将韩荣为首,一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毫无斗志。而那些谋士们,这段时间嘴角都急得起了泡,心里想的都是如何留下更多的财富,根本无心谋划战事。
袁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地说道:“诸位,汉中军已经到了,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战。不知何人敢带兵抵御?”
这时,文臣中走出一人,说道:“主公,在下愿驻守邺城,定不会让汉中军轻易攻克。”
说话的正是现任冀州别驾审配。审配性格刚烈,在历史上,他曾捉拿许攸的家人,导致许攸在夜里投奔曹操,从而使乌巢的位置暴露,直接让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
袁绍死后,他又和逢纪等人拥立袁尚,致使袁家兄弟决裂,给了曹操可乘之机。但同时,他也曾死守邺城,让曹操难以向前推进,最后城破被杀,以身殉主。
审配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刚正不阿,却不懂得审时度势,因为一己之私逼走了深知袁军底细的许攸;他为了河北世家的利益,自私地拥立袁尚,却又为了袁军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袁绍看着审配,缓缓说道:“好,正南,如今邺城的防御就全权交给你了。其他人都要听从正南的安排,如有不从者,斩!”
众人纷纷应下,随后审配便带人下去安排防守任务。
袁绍心里很清楚,审配是最适合防守邺城的人。自己出征在外的时候,一直都是留下审配留守邺城。邺城的大大小小事务,他都了如指掌,而且邺城的建设以及后来的加固工程,都是审配带人处理的,由他来驻守,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而且,对于其他人,袁绍已经不太信任了。虽然世家与李远是死敌,但如今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难保不会有人为了保命,拿自己的人头去给汉中军当投名状。
审配虽然有私心,但更多的是对袁绍的忠心,这一点袁绍心里明白,所以他放心地把兵马交给审配。
一日之后,王平与马忠带着大军抵达了邺城城下。
审配站在城墙上,看着下面整齐有序的汉中军,不禁紧紧握住了腰间的宝剑。汉中军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他们气势如虹,那种昂扬的斗志和严整的军容,是审配所见过的军队中,没有一支比得上的。
王平带着部队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安营扎寨,而马忠则率领炮兵朝着邺城缓缓前行。
审配脸色一沉,他没想到汉中军刚刚抵达,就要立刻发动攻击。
看着汉中军火炮停下的位置,正好在自己弓弩和投石机的攻击范围之外,审配不禁有些失落。他知道,如今自己只能被动挨打了。
于是,他赶紧安排人做好防御准备,并撤下一些不必要的岗哨。他结合了其他人与汉中军作战的经验,却发现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