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谌的想法,戏志才很清楚,想要帮曹刘招揽他这个大哥,就算荀谌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荀家在他们这一代,荀彧是荀家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不过戏志才从一开始就不看好荀谌能够招揽成功,戏志才和荀谌的关系更近一些,那也是因为他和荀谌,还有郭嘉三个人都是思想异于常人之辈,有些观点和看法,往往不被那些循规蹈矩的儒家学派的人所认可,不过戏志才和荀彧的关系也不错,这主要是荀彧虽然也是正统的儒家学派的人,但荀彧本人却极具包容性,从来也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过他和郭嘉,还非常认可他俩的才华。
至于为什么不看好荀彧也会来辽东郡,那是因为戏志才离开颍川前,就听说荀家已经将荀彧作为下任家主来培养了,甚至都让荀彧去出仕为官,荀家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对朝局看得非常清楚,并不想让家族中如此优秀的子弟参与到如今纷乱腐朽的朝局中去,甚至让荀彧他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以避免宦官的迫害,年轻一代也只推出了一个荀攸入朝为官,荀谌更是任由其游历四方。
最后的结果也如戏志才预料的一样,荀彧直接拒绝了,不过还是表达了为荀谌能够遇到知音而感到开心,所以在曹刘面前,荀谌和戏志才都没有提及此事。
曹刘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太过遗憾,要是真被荀谌给忽悠来了辽东郡,曹刘才会非常震惊,毕竟荀彧可以说是老曹能够称霸一方的中流砥柱,不夸张的说,没有荀彧曹操很可能都干不过袁绍,无论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发展思想,还是迎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再在官渡之战劝阻曹操退兵的想法,以及曹操在外征战,其一直主持后方政务的能力,确实不愧被称为“王佐之才”,东汉末年的战略家。
不过如果戏志才和荀谌提起,那曹刘估计就要开始上心了,毕竟老曹的前后的两大军师现在都跟着他混了,那再把荀彧拐到自己身边应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至于会不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曹刘现在已经根本就不在意了,也完全想通了,在这个时空下,因为自己的出现,那原本的历史进程必将会出现偏差,至于会变成什么样,那只能到时候看了。
半月后,朝廷的圣旨如约而至,不过那个什么宋典并没有来,只来了一个下面的宣旨太监,如戏志才从曹嵩那边得到的消息差不太多,曹刘被朝廷任命暂代辽东郡太守一职,并继续兼任辽东郡长史,荀谌也被任命为襄平县丞一职,至于孙家父子让曹刘派人,连同贪墨赃款一并押送去洛阳。
曹刘接完圣旨后,当然没有慢待来宣旨的太监,好酒好菜招待了一番,还送上的银钱,宴席间一打听,才知道冀州那边又有人打着黄巾的旗号造反了,宋典担心安全,直接取消了来冀州和幽州巡查木料筹备情况,所以才没有亲自过来宣旨。
曹刘之前就对这个宋典压根没什么印象,对十常侍这些人也没什么好奇的,太监有什么好看的,又不是后世的泰国人妖,还能稍微欣赏一下,并且曹刘对十常侍也没啥太大的恶感,汉朝的灭亡,他们顶多算是推手,真正的原因还是皇帝不行。不过这些十常侍要是真落在曹刘手上,那也肯定不会留的。
至于这传旨太监的冀州黄巾再起,应该就是后面张牛角和张燕弄出来的黑山军了,曹刘倒是对张燕这个人蛮有兴趣的。
这个张燕后面可是带着黑山军盘踞了太行山一带将近二十一年,直到最后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才最后投降了曹操,最关键的是人家最后可是寿终正寝的。
并且黑山军规模最大的时候,号称拥兵百万,当然这种号称的水分都会很大,不过据说最后张燕投降曹操时,还有着十万士兵和十几万百姓。
在这个时代,什么是最大的资源,人口才是最大的资源,整个辽东郡也不过才十几万人口,襄平这边总人口也才四五万人,曹刘如果想在辽东迅速崛起,那必须得爆人口,靠自然出生,那有得好等了,继续迁入流民确实是个办法,不过流民中的壮劳力并没有那么多。
能够去造反作乱的,那都还是有把子力气的青壮年,曹刘对这黑山军有了想法,不过黑山军这才刚起事,人数应该还没那么多,先等他们发展发展再说。
想到黑山军,曹刘自然而然的又想起了黄巾军的另一支队伍,也就是更早被曹操收服的青州黄巾,最后也成为了曹操手中的青州兵,历史上的青州兵,好像只是在曹操灭陶谦时出场了,后面并没有太多的记载。
不过青州黄巾当初投降曹操时,可是连带家属在内共计百万余人,直接被曹操编入青州兵的青壮就有将近三十万人,这可是更实在的一批人口啊!
而且青州黄巾好像是在后面几年才起事的,能够被曹操只用几千人收降成功,除了老曹武力威慑和政治招抚相结合的策略运用得当外,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青州黄巾虽然数量不小,却并没有核心带头人,并且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