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妙厨 > 第六十一章 刀落

第六十一章 刀落(2/4)

推得干干净净。

    饶是秦解见惯了胥吏手段,今日先被下头人下了脸,又给郑伯潜给敲打了一番,眼下还要给这他人手下的老吏当面敷衍,心头也不由得火起。

    他自然不好跟个老吏计较。

    可要是去找了对方所说的尤管勾,少不得又是一通扯皮,扯到后头,要不就是不了了之,要不就是闹大了,搞到郑伯潜面前,多半还是自己这个新来的吃亏,也只好“哼”了一声,暗暗记下此事。

    而见得秦解没甚反应,一旁的韩砺不禁暗暗摇了摇头。

    眼下秦解处处为人挟制,样样不好施展,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京都府衙人事复杂,但也有他行事过于优柔,瞻前顾后的缘故。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秦解前两次火没烧起来,有给同僚踩灭的,也又给郑伯潜这个知府劝着自己灭的。

    但不管怎么灭,没烧起来就是没烧起来。

    衙门里头胥吏哪个不是人精?

    冷眼看下来,个个都晓得新来的秦判官说话做不得数。

    既如此,就怪不得旁人使绊子了。

    韩砺还要在这里待几个月,若想按着自己心意行事,自然不能任由后头站着的秦解腰板这么软。

    他看了一眼秦解,复又请对方回里间办公,等人进去了,方才跟那胥吏确认了姓名,身份,最后道:“今日请你来,不是为了档案查阅签批之事。”

    说着又道:“在下姓韩,表字正言,从太学借调而来,奉了秦官人之命,特来了解架阁库中档案入藏、查阅流程。”

    那吏员听着,却是没有当回事。

    自进了二月,这一位秦解秦判官手下的人就一直在各处了解情况,想要梳理流程。

    但京都府衙里边光是自有章程的小衙门就有一二十个,再往下,胥吏不计其数,盘根错节。

    几个初来乍到年轻人,哪怕只是熟悉各部司之间的关系,并各自负责的工作,都要费上不少功夫,想要梳理,谈何容易?

    秦解一个小小的判官,真当自己是京都府尹了?

    说一句难听的,就是京都府尹亲自来了,也得掂量几分,免得叫下头人生出不满。

    他“哦”了一声,道:“你问吧。”

    韩砺便请他坐了,又着人上茶,复才细致发问,先问架阁库归属哪一司,分管着哪些库,每一库构架编制多少人,再问现有多少人,岗位如何分配,职责如何。

    那吏员不愧是在京都府衙多年,对上下情况了熟于心,一点也不慌忙,一一答了,其中有答得详细的,也有随意带过的。

    韩砺便又把那几个被带过的问题拿出来再问。

    他问得非常细致,譬如那某某司与某某司不是与某某年间合并了,又减了一员编制,为什么此时还有满员。

    再问某某职责,原本不是应当归口某阁,什么现在又是分归某某处所管。

    那吏员先还翘着二郎脚慢慢喝茶,一边喝,一边答,但眼见那韩正言一边问,一边还叫了个人在一旁用纸笔记录,心中忍不住打起鼓来。

    “秦判官十分看重此事,为了有凭有据,人记毕竟不如笔记,还是写下来的为好。”

    那韩正言解释完,又道:“不必担心,一会问完还会重新确认,确认之后,才会请你在上头签字。”

    听得这一句,那吏员的心都要跳到了嗓子眼。

    架阁库不是左右军巡处,只是管管档案、文书、账册,哪里见识过这样审讯一样的做法。

    偏偏秦解秦判官又在里间坐着,他连个告辞的由头都不好找,也不能寻人帮着回去报告一声。

    因不知对方到底有什么目的,那些问题又实在针对性十足,这胥吏答到后头,脚也不翘了,茶也不喝了,正襟危坐,老实听,慢慢答,不敢丝毫分心,唯恐说错了什么,要给对方逮住把柄。

    他总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年轻人,而是一个同样下头做过许多年事的胥吏。

    一问一答,足足花费了半个时辰。

    眼见已经要收尾了,那胥吏听得对面那韩学生又问道:“你们楼务司平日里几人对外值守,几人守库?”

    这一回,他回答起来就轻松多了。

    楼务司原先只是管理官屋的,后来并入户曹,又分给了他们架阁库,眼下管着京城大小房屋产业文书档案。

    但彼处只对外,并不对内,与左右军巡院几乎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自然也没有机会得罪,轮不到被当做小辫子来揪。

    “平日里四人对外值守,两人守库。”

    “若有百姓房屋买卖,前来报备,楼务司要几人确核?”

    “一人确认,一人核对。”

    “定契、房契、地契谁人出具?可有复核?可有签印?”

    “俱有楼务司出具,一人出具,一人复核,俱有签名。”

    “文书是否制式?”

    “是为制式。”

    “制式文书是为手抄,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