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威慑,更是制度与文化的吸引力。在咸阳的“招贤馆”里,每天都有来自六国的士人求见,他们带来了各国的典籍、技艺,也带走了秦国的法令、农书。一位来自齐国的稷下学士在信中写道:“秦地虽无稷下之盛,然其务实之风,法令之明,实乃天下楷模。”
秋分时,咸阳举办了盛大的“朝会”。不同于周天子召集的虚有其表的会盟,此次来的都是主动归附的诸侯与部族首领——西戎的十二部君长、巴蜀的王公、甚至连远在东海之滨的莒国也派来了使者。他们带来了各自的贡品:西戎的良马、巴蜀的蜀锦、莒国的海盐,而嬴驷回赠的,则是秦国的铁制农具、《田律》竹简与新式的纺织机。
仪式在雍城的祭祀广场举行。嬴驷身着玄端礼服,手持玉圭,站在历代秦君的宗庙前。当他宣读“协和万邦,以安兆民”的誓词时,远处传来了隐约的歌声。那是关中的农夫在田间劳作时唱的歌谣,曲调质朴,歌词却清晰可闻:
“卫鞅制法,利我田畴;
新君继之,四海同流。
粟米满仓,甲兵皆休;
日月所照,莫非秦土。”
歌声里,李斯忽然注意到,嬴驷的眼角有泪光闪动。这位铁腕君主此刻的神情,竟像个得到了认可的孩子。他想起二十年前,卫鞅被车裂时,百姓们不解其法,旧贵族弹冠相庆;而如今,连孩童都在传唱变法的功绩。
散会后,嬴驷独自来到卫鞅的衣冠冢前。冢前的松树已亭亭如盖,石碑上“商君之墓”四个大字被风雨打磨得愈发温润。他放下手中的酒爵,轻声道:“先生,你看,这盛世如你所愿。”
风穿过松林,发出呜呜的声响,仿佛是卫鞅的回应。远处,渭水汤汤东去,岸边的稻田里,新稻正泛起金黄的波浪。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卫鞅播下的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而新君正带着它,走向更辽阔的天地。
夜色渐浓,咸阳城的灯火次第亮起。从宫城到闾巷,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映照着百姓们安宁的睡颜。更夫敲着梆子走过,声音在寂静的街道上回荡:“夜——半——三——更——,国泰——民安——”
这声音,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成为了那个盛世最生动的注脚。在卫鞅的奠基与新君的开拓下,秦国不仅成为了军事上的强国,更成为了制度与文明的标杆。它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乱世中的前路,让“大一统”的理念,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照进了天下苍生的心中。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