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里,卫鞅时常进宫与太子驷探讨治国之道,从律法条文到民生农事,从军事布防到外交权衡,他将自己所学所思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太子。太子驷也听得极为认真,心中对卫鞅越发钦佩,对新法的理解也日益深刻。
第五章:民间传言
在栎阳的大街小巷,百姓们也都在议论着孝公病重和卫鞅任太傅的事。
“听说君上的病越来越重了,这可如何是好啊,咱们这好日子可都是君上和卫鞅大人给带来的呀。”一位老如何忧心忡忡地说道。
旁边的一位老者则叹了口气:“是啊,不过卫鞅大人如今做了太傅,太子又那般好学,想来这秦国的新法还是能继续下去的,咱们的日子也还能安稳咯。”
可也有不同的声音传来:“哼,那卫鞅的新法太严苛了,虽说现在是让秦国变强了,可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说不定哪天就变天了呀。”
一位年轻的后生反驳道:“你懂什么呀,要是没有新法,咱们哪能有田种,哪能吃饱饭,哪有现在的安稳生活,那些旧贵族就是见不得咱们百姓好过,才总是诋毁卫鞅大人呢。”
一时间,民间众说纷纭,各种传言像风一样在秦国的土地上飘散开来,而这一切,也都影响着朝堂内外众人的心思。
第六章:旧贵族的动作
甘龙等人眼见孝公的病情愈发严重,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暗中行动了。他们先是买通了宫中的一些内侍,让他们在太子驷身边说些卫鞅的坏话,试图离间太子与卫鞅的关系。
“太子啊,那卫鞅虽说变法有些成效,可他权力太大了呀,如今又做了太傅,往后怕是要把控整个朝堂,到时候您这太子的地位可就……”一个内侍在太子驷耳边小声嘀咕着。
太子驷皱了皱眉头,呵斥道:“休得胡言乱语,卫鞅先生一心为大秦,我信得过他,你若再这般乱说,我定不轻饶。”
见此计不成,甘龙又联合了一些旧贵族,联名上书,以“遵循祖制,防止权臣专权”为由,请求孝公收回成命,不要让卫鞅担任太傅。
孝公看着那联名上书,气得浑身发抖,强撑着身子在朝堂上怒斥道:“你们这群迂腐之人,只知守着那早已不合时宜的祖制,全然不顾秦国的兴衰。卫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让百姓富足,让我大秦能在诸侯中挺起脊梁,他做太傅,辅佐太子,是再合适不过,此事休要再提!”
旧贵族们被孝公这一番怒斥吓得不敢再多言,可心中的不甘却愈发浓烈了。
第七章:孝公的遗愿
孝公的病情急转直下,已经到了弥留之际。整个栎阳宫都笼罩在一片哀伤与肃穆之中,宫人们脚步匆匆,却又不敢发出太大声响,仿佛生怕惊扰了这位即将离去的君主。
太子驷守在孝公的榻前,早已泣不成声,他紧紧握着孝公的手,喊道:“父王,您不能丢下儿臣啊,儿臣还没准备好,儿臣还需要您的教导啊。”
孝公艰难地睁开眼睛,看着伤心的太子,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期望,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驷儿,莫要哭,为父走后,你要做个好君主,要和卫鞅一起,守护好秦国,让秦国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让我大秦能称霸诸侯,这是为父最后的心愿啊……”
说完,孝公的手缓缓垂下,溘然长逝。整个宫殿内顿时哭声一片,太子驷伏在孝公身上,悲痛欲绝,而秦国,也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变数的阶段。
第八章:权力交接
孝公驾崩,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朝堂上下一片肃穆,众人都在观望着新君的一举一动,更关注着卫鞅的处境。
卫鞅身着素服,心中悲痛万分,但他也明白,此刻绝不能乱了阵脚,还有诸多事务需要他去处理,要辅佐新君平稳度过这权力交接的时期。
秦惠文王虽年少,可经历了这些年的磨砺,也有了几分君主的沉稳。他先是安抚了朝堂上的诸位大臣,表明自己会遵循先王遗愿,继续推行新法,让秦国更加强盛。
随后,他单独召见了卫鞅:“先生,父王临终嘱托,儿臣铭记于心,往后还请先生多多辅佐,这秦国的担子,咱们一起扛。”
卫鞅行礼道:“陛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为大秦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只是如今局势复杂,还望陛下能明察秋毫,莫要被小人之言所惑。”
秦惠文王点头:“先生之言,朕记下了,有先生在,朕相信秦国定能安稳前行。”
然而,那些旧贵族们却依旧在暗中谋划,他们觉得新君初立,正是他们扳倒卫鞅、废除新法的好时机,秦国的朝堂,依旧风云变幻。
第九章:阴谋初现
甘龙等人趁着新君刚登基,朝堂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又开始谋划起了新的阴谋。他们暗中联络了一些对新法不满的地方势力,准备在各地制造一些事端,然后将责任都推到卫鞅身上,好让新君对卫鞅产生不满,进而废除新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