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工坊都在加班加点地生产着这些新装备,一辆辆装满兵器战甲的马车不断运往秦军的各个营地。
第五章:训练新兵
新兵们入营后,便开始了严格的训练。每天天还未亮,起床号便吹响,他们迅速穿戴整齐,集合在校场上。
负责训练的老兵们毫不留情,从最基本的站军姿、走正步开始,培养新兵们的纪律性和服从意识。接着便是体能训练,负重奔跑、攀爬障碍,让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累得气喘吁吁却又咬牙坚持。
在军事技能训练方面,更是一丝不苟。如何正确地握持兵器,怎样在不同的地形下摆出有效的战斗阵型,还有各兵种之间的配合演练。
长矛兵在前排组成盾墙,阻挡敌方的冲锋;弓箭手在后方找准时机,万箭齐发;刀盾手则随时准备冲入敌阵,与敌人近身厮杀。各个兵种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卫鞅时常会来到营地视察训练情况,他看到新兵们在烈日下刻苦训练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这支新军才能成为真正的虎狼之师。
一次演练中,新兵们刚开始还略显生疏,配合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导致模拟的“敌方”突破了防线。但他们没有气馁,在老兵的呵斥与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演练,终于在后来的几次模拟战斗中表现得越来越好。
第六章:困难与挑战
然而,这一切并非一帆风顺。扩充军队需要大量的粮草供应,新兵们每日的消耗让秦国的粮仓压力倍增。不少地方官员开始抱怨,说原本用于百姓生活和储备的粮食都快不够了。
改进装备的过程中,新的材料和工艺成本高昂,秦国的财政也变得有些吃紧。一些贵族趁机向孝公进言,说卫鞅此举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要求暂停这些举措。
在训练新兵方面,也有部分新兵受不了这般高强度的训练,想要逃跑。一旦有人开了这个头,便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好在军队的管理严格,及时发现并制止了这些情况。
卫鞅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没有丝毫退缩。他重新制定了粮食调配的方案,鼓励百姓开垦更多的荒地,种植产量更高的作物,同时从一些富足的地区适当征收更多的粮食运往军营。
对于财政问题,他一方面继续推动商业发展,增加税收来源,另一方面严格把控各项开支,杜绝浪费,把有限的钱财都用在了刀刃上。
针对新兵逃跑的现象,他让老兵们加强对新兵的思想教育,讲述秦军的荣耀和他们肩负的使命,还提高了新兵的待遇,让他们能安心训练。
第七章:初见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秦国的军事力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军队规模扩充后,在边境的巡逻和防御更加严密,让那些原本想趁机侵扰秦国边境的他国势力不敢轻易妄动。
新装备逐渐配备到全军,一次秦军与小股敌军的遭遇战中,秦军凭借着锋利的兵器和坚固的战甲,轻松地击退了敌人,自身伤亡极小。那些精良的弓弩更是在远距离上就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杀伤,让敌军还未靠近便已慌乱。
新兵们经过训练,也融入了军队这个大家庭,他们在日常的操练和实战演练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养,与老兵们配合得愈发默契。
孝公看着这一切,对卫鞅越发赞赏,他知道,秦国正在一步步向着称霸诸侯的目标迈进。
第八章:内部矛盾
可随着军事力量的增强,秦国国内的新旧势力矛盾却愈发凸显。
以甘龙为首的旧贵族们,眼见着卫鞅变法让秦国军事上不断强大,可他们的利益却在不断被触动。原本依靠着旧制的特权,他们在地方上呼风唤雨,如今却要遵守新法,还要看着那些出身低微的人凭借军功获得荣耀和地位,心中的不满日益增长。
他们在朝堂上明里暗里地反对卫鞅的举措,说军队扩充太快,会让秦国的百姓负担过重,还说改进装备耗费巨大,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在民间,也有一些受到旧思想影响的百姓,听闻要不断为军队提供粮草等物资,开始有了怨言,觉得日子过得没有以前轻松了。
卫鞅察觉到了这些矛盾,他深知若不妥善处理,将会影响到秦国变法和强军的进程。于是,他一方面继续向百姓宣传变法强军对于秦国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只有国家强大了,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另一方面,他也在朝堂上与那些旧贵族据理力争,用事实和道理回击他们的质疑。
第九章:对外震慑
秦国军事力量的增强,让周边列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魏国、赵国、韩国等国开始重新评估与秦国的关系,原本还想着联合起来再次攻打秦国的计划也暂时搁置了。
秦国的使者出使各国时,受到的待遇也与以往不同。以往别国总是带着几分轻视,如今却是多了几分忌惮和敬畏。
卫鞅亲自出使魏国,在魏国朝堂上,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