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55集:国际舆论的压力

第255集:国际舆论的压力(3/3)

加强对中国政府的军事与经济援助\"。几乎同时,英国、苏联等国也相继宣布了类似的决定。

    国际社会的实质性支持,让抗日力量的反户籍统制斗争获得了新的动力。根据地利用外援改善了武器装备,敌后武工队的破袭行动更加高效;地下党组织则用秘密电台将国际声援的消息传遍沦陷区,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斗志。

    在上海,一群青年学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发起了\"拒领良民证\"运动。他们在学校、工厂、街头散发传单:\"当你的身份证上印着侵略者的符号,你就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中国人!\"运动迅速蔓延,许多工厂出现了集体缺勤,商店拒绝向持证者出售商品,日伪的\"良民证\"制度形同废纸。

    在北平,一些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利用国际舆论的压力,在伪政权内部进行分化瓦解。他们通过关系网,向那些尚有良知的伪官员分析时局:\"日本必败,国际社会已经将户籍统制视为战争罪行,现在收手,将来还能给自己留条后路。\"一些伪保长、伪甲长开始暗中帮助抗日力量,甚至主动提供日伪的情报。

    国际舆论的回声,不仅传到了沦陷区,也传到了日本本土。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的意义,尤其是当他们从海外归来的士兵口中,听到了户籍统制的真实暴行后,反战情绪日益高涨。日本国内的反战组织趁机扩大宣传,将日伪的户籍暴政与日本士兵的伤亡联系起来,形成了内外夹击的舆论态势。

    尾声 未竟的抗争与历史的注脚

    1944年夏秋之交,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逆转,日伪政权在国际上的孤立达到了顶点。虽然他们仍在负隅顽抗,但户籍统制这一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已经在国际舆论的冲击与抗日力量的反击下,变得千疮百孔。

    登记处外的长队不再是恐惧的象征,而是民众消极抵抗的战场;保甲连坐制度下,邻里之间传递的不再是猜忌,而是反抗的暗号;那些曾经被视为\"顺民\"的百姓,开始在国际社会的声援中,重新找回了抗争的勇气。

    国际舆论的压力,如同穿透铁幕的一束光,让沦陷区的民众知道,他们的苦难没有被世界遗忘,他们的抗争不是孤军奋战。这束光,不仅照亮了日伪政权的腐朽与残暴,也为抗日力量注入了新的能量,让反户籍统制的斗争,成为全民族抗战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历史的书页翻到1945年,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沦陷区时,那些被烧毁的户籍簿、被撕碎的良民证、以及登记处墙上留下的血手印,都成为了这段残酷历史的注脚。而国际社会对暴行的谴责与声援,则像一座无形的桥梁,将沦陷区的抗争与世界反法西斯的洪流连接在一起,最终汇成了战胜黑暗的曙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