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 第431章 河东乱局

第431章 河东乱局(1/2)

    王凝之赶回洛阳的时候,绛县之战已经结束,战报刚刚传到金墉城。

    所以谢道韫见他突然回来,丝毫没觉得意外,反而问道:“怎么没有直接去东垣?”

    邓遐在战后留下一支队伍扼守山口,率主力返回了东垣县。

    “我得先了解下最新的进展,”王凝之苦笑道:“不知道情况,我去了也没法做后续安排。”

    他日夜兼程地赶路,有几日没有接到前方的战报了。

    谢道韫让人伺候王凝之更衣,又命人将最新的军报送了上来。

    “阿羯那边已经夺取了茅津,中条山和黄河之间的河北(今运城市芮城县北)和大阳(今运城市平陆县西南)两县也已拿下,但大军还未越过中条山。”

    王凝之一边快速地翻看军报,一边听谢道韫介绍。

    “阿羯有写信过来,说他接下来的安排吗?”

    谢道韫摇摇头,“除了常规的军报之外,他没有传私信回来。”

    “居然没写信抱怨,”王凝之笑道:“看样子他的压力很大啊。”

    谢道韫见他还笑得出来,不满道:“你既然有解决之法,为何不指点一下他?”

    “你这可就冤枉我,也小瞧阿羯了,”王凝之解释道:“眼下河东乱战,三方角力,正是比拼耐心的时候,并不存在完美的战术,我想阿羯应该是在权衡利弊,很快就会有所行动了。”

    谢道韫对复杂的局面有些不解,问道:“为何秦人不能像你之前那样,和燕人联手,而是要这般算计?”

    眼下王凝之是最强一方,弱弱联合,才更有可能不让河东落入王凝之之手。

    “慕容垂倒是愿意,可苻坚不会这么想,”王凝之解释道:“与人合作,哪里比得上将地盘掌握在自己手里。”

    谢道韫闻言点点头,抛开这些尔虞我诈的事,“你还是早些去东垣,听说邓应远的情况可不太好。”

    王凝之叹了口气,无奈之中又透出点伤感,“明日我便出发,看看能不能把他带回洛阳。”

    此次出战,邓遐虽然并未受伤,但本就时日无多的身体更加虚弱,已经卧床不起了。

    “你大老远赶回来,不就是为了他,”谢道韫说道:“这么多年,他随你南征北战,你跑这一趟,你们也算有始有终了。”

    王凝之苦笑着摇摇头,“还是我欠他,这几年我忙着提拔年轻将领,对他们这些老部下有些冷落了。”

    不管是在关东、巴蜀,还是扬州,王凝之一直在启用新人,连何无忌和刘裕这样的小年轻,他也毫不吝啬地给予表现机会。

    对邓遐这样的人来说,一直待在上党,无疑是一种煎熬。

    所以在蜀地,他才会那么想要拿下张蚝,这次讨伐并州,他更是豁出命来亲征。

    谢道韫伸手抚平王凝之眉心的褶皱,安慰道:“这不是你的错,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你是在为他们着想。”

    王凝之呆愣片刻,摇头道:“不,不是这样,我是在为自己着想,不希望他们的功劳太大。”

    谢道韫叹了口气,没再说了。

    王凝之却继续说道:“有一天我也会对阿羯这样,这与信任无关。”

    最近的几场战事,他任用并非亲信的桓石虔、朱序和桓伊等人,一方面是需要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何尝不是在淡化军中潜在的势力划分。

    可用之人越来越多,对王凝之而言是好事,但对邓遐和沈劲这样的老将而言,退居二线的滋味并不好受。

    “别多想了,”谢道韫劝道:“你没阻止邓应远去河东,之前还让沈世坚率军收复平州,他们应该是满足的。”

    王凝之本来还想自嘲两句,外面又送来最新的军报。

    谢玄出兵了。

    虞山的一处山头上,谢玄带着桓伊等人正在遥望山下的盐池和不远处的安邑城。

    这里是中条山的一处支脉,山中有一条小道,名为虞坂,是为了将河东盐池产出的食盐运往关中和中原而开凿的,在西周初年便已存在了。

    桓伊环视四周,感慨道:“假道伐虢,便是走的这条道吧。”

    春秋时期,虢国在眼下的陕城一带,虞国则在大阳县附近,位于河东的晋国想要打通南下的通道,便以名马美玉为饵,跟虞国借道,在渡河灭了虢国之后,回师途中顺便灭了虞国,拿回了送出的礼物。

    谢朗叹道:“那时还称礼崩乐坏,如今都成平常事了。”

    “兵者,诡道也,”谢琰笑道:“胜负才是第一等事。”

    谢玄摇摇头,“你们倒是心宽,还有心思想这些,不如考虑下若是燕人撤离安邑,我们要不要和秦军抢夺这座城池。”

    桓伊答道:“不可再让,秦军已经拿下蒲阪,整个黄河东线都落入他们之手,与关中连成一片,若是再让他们取了安邑,那我们就只能窝在中条山以南了。”

    “可是贸然出击,容易陷入秦军和燕军的包围,”谢朗分析道:“我们越山而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