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 > 第218章 蔡文姬的用处

第218章 蔡文姬的用处(3/4)

太平民团的主张、所作所为,告知蔡娘子。”

    杨平又对着蔡文姬说道:“蔡娘子,本都督只与你说一句话:

    不能让家人吃饱穿暖、不被外人欺负的家主,不是好家主;

    不能让治下子民吃饱穿暖、活得舒坦,不能保证治下之民不受外族欺辱的朝廷,不是好朝廷!”

    说完,杨平挥了挥手,邹玉带着一脸倔强的蔡文姬走出了营帐。

    一个时辰后,邹玉再次带着蔡文姬来到了杨平的中军大帐。

    此时,宴饮早已散场,帐内只剩杨平、吕布、贾诩、郭嘉四人,正低头处理着公文。

    相较于一个时辰前,蔡文姬再见杨平,心中的敬畏已褪去了表面的虚浮,化作了源自心底的尊崇——

    眼前这位清秀少年,有着改天换地的勇气,更将这份勇气实实在在地付诸了行动:

    正如邹玉所言,杨平在治下推行“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圣人“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又广施教化,邹玉掌管的礼部,核心便是让太平民团治下的百姓全部读书识字。

    这两点,对出身文人家庭的蔡文姬震撼极大。仅凭此,“杨平反贼”的标签已在她心中悄然剥落,看向杨平的目光,竟与仰望圣人无异。

    她恭恭敬敬地行礼,再未提及要去汉室朝廷控制的地盘——邹玉早已说清,如今汉室只被护民军打的剩河北一隅,天子刘协甚至下诏:召长城内外的胡人起兵相助。

    她若此时前往邺城,难保不会再被送回匈奴,毕竟于夫罗虽被护民军斩杀,呼厨泉却已逃脱。

    杨平示意邹玉与蔡文姬坐下,省去了寒暄,直接切入正题:“蔡娘子,本都督听闻:令尊有藏书数千卷,皆是华夏瑰宝。

    可惜战乱之中大多焚毁,这般珍宝,岂能不为后世子孙所知?

    不知蔡娘子尚能记起多少?”

    蔡文姬略一思索,语气笃定:“家父藏书四千余卷,如今,我尚能默写恢复其中最重要的两千卷。”

    (蔡文姬在文学界有极高的地位,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曹操将她赎回来以后,她默写了500卷典籍。

    为华夏文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文学界才对她进行了具体的考证,确定了他的出生年为西历177年。)

    杨平闻言起身,神色郑重:“蔡先生,本都督欲聘你为太平民团礼部顾问,为正五品官。

    还请先生前往信阳新城的兴州大学,与另一位礼部顾问诸葛玄,一同整理华夏典籍,将这些无价瑰宝传于后世。”

    杨平改称“先生”,又许以高位,姿态分明——蔡文姬至此,是来为华夏文明延续做贡献,而非依附于人。

    蔡文姬本就无家可归,杨平这番话更站在“延续华夏文明”的大义上,让她无法拒绝。

    她起身行礼,声音坚定:“请杨都督放心,妾定不使华夏瑰宝断绝于我手。”

    此刻在她心中,若不能将脑中的两千卷典籍重现于世,自己便是华夏的罪人!

    见她应下,郭嘉与贾诩连忙上前见礼:“我等见过蔡顾问。”

    这二人敬重的,实则是她脑中那两千卷典籍。

    蔡文姬会意,轻轻还礼。

    杨平向来坦荡,又将方才与郭嘉、贾诩商议的事告知蔡文姬:

    “蔡先生,本都督想将你的遭遇编成故事,传唱于九州之内,不知可否?”

    蔡文姬脸色骤变——作为世家贵女,被匈奴掳去近一年本就是耻辱,怎可公之于众?!

    更何况,这分明是借她的经历,打击汉室威望——若连世家贵女都难逃外族掳掠,朝廷却不做施救,反而要将人送还施暴者,这样的朝廷又有何用?!

    见她沉默不语,杨平走上前,语气真诚:“蔡先生,本都督称你一声‘先生’,是希望你能活得通透。

    过往经历,无论喜悲,皆是往事,没什么不能提及的。

    我愿你此后生活,顺遂无忧。

    传唱你的遭遇,一来是打击汉室威望;二来是让天下百姓明白‘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国破则家亡,家亡则人如牲畜!

    三来,你即将为华夏续文明,此事必定流芳千古,但若有人日后拿你的遭遇做文章,倒不如如今公之于众,以你的经历为后世警钟,这般反而无损你的名望。”

    杨平番话恳切、透彻,蔡文姬终是从纠结中走出。

    她还年轻,经此大变后,仍难做到处变不惊,只是沙哑着声音行礼:“一切由都督做主便是。”

    随后,蔡文姬称自己疲惫,杨平便让邹玉带她回营帐休息。

    帐内只剩四人时,吕布面色不善地对杨平说:“长生,你若对这蔡家娘子有意,直接告知阿姝,纳她为妾便是,何须费这许多周折?”

    杨平不顾吕布两米一的身高,冷冷地盯着他,直到吕布有些发毛,才淡淡道:“外舅,若是脑子转不过弯,不妨少说两句。”

    这是杨平第一次当着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