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 > 第211章 黄金战车奔潼关

第211章 黄金战车奔潼关(1/5)

    杨平在6月28日,收到了贾诩于7月23日发出的四百里加急快信。

    当时,杨平正带着钟矛、吕姝、郭嘉,在护民军第12师的护卫下,来到昫县(今连云港)海边视察。

    同行的,还有一队工程兵和1000人的后勤兵。

    杨平此行的目的就是食盐——来到三国时代半年多,他自己吃的盐经过自己提纯的精盐。

    而百姓吃的盐质量差、有毒且昂贵。

    作为来自21世纪的人,杨平掌握熬煮食盐、海滩晒盐等简单知识,脑中还有十几个海水制盐的视频。

    半个月前,彭城之战结束后,杨平便派一队工程兵到海边实验晒盐方法;

    后续大部队到达后,又派1000名后勤兵在昫县继续大规模的实验。

    6月23日,杨平在徐州彭城召开第二次开疆扩土大会,将豫州、徐州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

    发配到恒河以东、今伊朗以西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开荒。

    处理完这些事后,他便赶往海边晒盐场。

    看到海滩上堆积如山的、可当货币使用的精盐,吕姝、郭嘉等人皆目瞪口呆,杨平却反应平淡。

    同行的还有徐州州长钟矛(他此前担任宛州州长一个多月,完成宛州分田编户工作后,由周田暂代宛州州长,他则赶来徐州任州长,同时兼任护民军第四镇护军‘类似政委’)。

    钟矛同样也惊诧于,杨平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自古以来,都有煮海得盐的做法,但却从来没有想过,直接利用太阳这种最常见的能源,将源源不断的精制白盐给晒出来。

    如此节省损耗,却能大规模地产出昂贵到极致的精盐。

    (PS:东汉时有海水晒盐法,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如缺乏高效的结晶池设计、对天气依赖性强等),

    晒盐的规模和普及程度不如煮盐法广泛,煮盐仍是更主流的制盐方式。)

    作为穷苦人家出身的钟矛,不由得开口问道:“都督,这等精盐,我太平民团治下如何出售?”

    钟矛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跟着杨平过来的吕姝、郭嘉,以及东海郡原本的富商糜竺等一批徐州土着,立即目光灼灼地看向杨平。

    就听杨平风轻云淡地说道:“本都督将晒制海盐的方法、具体流程刻成石碑,沿海岸线,每隔百里树立一个。

    以后,九州沿海,所有人均可以在沿海十里之内租赁土地,或晒制海盐,或用古法熬制海盐。

    所产出的盐,由太平民团商部进行收购,收购价为:本年度大米或小米或麦子一斤同等的价格。

    由商部安排全国各个县,每个县以招标的办法,选出一个食盐经销商,精盐全国统一零售价:每斤精盐价格,不得超过当地大米、小米、麦子同期两斤的价格。

    对于路途遥远或者行路艰难的地区,商部会给予经销商一定的补贴。

    但是盐价,必须稳定在同等重量不得超过当地粮价的两倍!

    若超出这个价格,本地县令和食盐经销商,抄家灭族!

    这是底线!”

    听着杨平对食盐的规划,在场众人立刻在心中做了计算——

    东汉的粮价,在汉明帝时期达到最低,折合一下,一斤谷子大概就两文钱。

    而杨平已经将打下的土地,全部平分给治下百姓,如此,有个五六年时间,全国的粮价将会降到低于汉明帝时期,

    也就是说,到时全国各地的盐价就会控制在四文钱以内!

    天呐,这是个什么水平?!

    而且,杨都督明确表示,会将晒制海盐的操作流程公之于众,所有人都可以来海边租赁土地、晒制海盐。

    而晒制海盐,产量如此之大,即便是以东汉巅峰时期的5000万人来算,一个人一年消耗不过10斤,共计需要也不过5亿斤食盐。

    目前这个实验性质的海盐场,只有1000多亩盐田计算,一年便可以获得超过100万斤食盐,只需要500个这样的实验场,就可以满足整个大汉食盐的需要。

    而大汉沿海各县,至少能开垦出一万个这样的实验场,食盐产量会达到供大于求的要求。

    而且杨都督又给各地制定了食盐最高价,这样一来,走私盐根本就没有利润,从此以后,私盐贩子这个勾当,就可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杨都督让全国百姓吃得起精致的食盐,这是多大的功德?!

    故而,一群人稍微沉默片刻,便纷纷对着杨平躬身行大礼道:“都督英明!当万世流芳!”

    杨平倒没什么得意,毕竟,他在21世纪,就一直吃的是低价精盐。

    示意众人起身,杨平就带着他们,陪同盐场的负责人,一项项地观看晒制海盐的每一道工序。

    可以说,晒制海盐没有任何难度,需要的,也仅仅是保护好晒盐的工人。

    众人就见:被杨平派来充当技术指导人员的后勤兵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