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逢晴日 > 第136章 你随本宫来

第136章 你随本宫来(1/3)

    这场历经数年的北征之战耗空了大半国库,最终被迫议和,以遣送公主和亲匈奴作为收场。

    大军在城外南营驻扎,主帅与两位副将率百名部下入城,途中迎受着百姓们或消沉、或不安、或鄙弃的目光。

    主帅与副将入得皇宫,解下佩刀,除下头鍪,在大殿内伏地告罪。

    为首的主帅李封已年过五十,头鍪摘下之后,已是满头苍乱白发,其余两名副将尚至壮年,竟也同样一头灰白。

    皇帝看着请罪的三人此等形容,皆同数年前离京时判若两人,竟叫人一时不敢相认。

    数年前北征匈奴,是皇帝坚持做下的决定。

    那年冬日,凌轲平定鲁国,班师回朝,面对皇帝北征的雄心,凌轲进言:内乱初定,理应休养生息,不宜再有耗战,当以防御为主。

    而那时,密告凌轲勾结匈奴的罪证就在皇帝案头,被皇帝日常服食的丹药木匣牢牢压放着。

    疑心早已大起,任何相悖的进言尽皆可疑,不愿代朕北征,是否正是因为另有图谋?

    凌轲死后,皇帝收整兵力,决意要一举击散匈奴,他要用一场大胜来威慑贼子,击碎异心,向天下证明纵无凌家姐弟,大乾江山依旧能步向强盛太平。

    无数丹药撑起的雄心血气终被现实击垮,北征战事一再失利,天灾内患随之四起。

    三月二长陵大祭之前,北面传回战败的音讯,皇帝怒不可遏,事关国家与天子尊严,他仍难甘心就此退兵,直到目睹了祭台上方那场动人心魂的傩舞。

    那场祭祀与天地人心共鸣,让他获取了一丝久违的平静,胸中紧绷的那团浊气散开,理智占据上风,皇帝终于决定撤兵,忍下这一时之辱,也终于在内心承认了自己决策有误——仅是发兵匈奴一事。

    此刻殿内跪着的三人,为首主帅乃是以军功封侯的李封,李封此前多辗转于内战,并无与匈奴交手经验,但他手下两名副将皆是被凌轲保全的旧部,一名岳阳,一名颜田。

    三人皆无辩解之言,只叩首请罪。

    皇帝看着憔悴不堪的三人,到底选择了轻罚。

    选择轻罚,是因功过相抵:三人率军回返途中,平定数处乱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岳阳发觉了冀州州牧私自集兵铸器之举。

    冀州下察六郡四国,赵国也在其中,一旦冀州州牧将谋逆之举付诸行动,必使北面大乱,后果不可预估。

    冀州内六郡之一的魏郡太守郭野将此事上奏朝廷,待奏疏送到京师时,此乱已被北归大军扼杀平息,避免了一场极大灾祸,此为大功一件。

    如此功与过,仅以罚俸赎罪作为收场,朝中无人提出异议。

    李封三人谢恩告退,朝事散毕,众官员出了未央宫,有人低声感慨:“……北征失利乃是重罪,幸而尚有些运道在。”

    “此乃大乾国运气机未散。”

    肃正的声音响起,数名官员忙抬手施礼:“严相。”

    严勉脚下未停留,携几位重臣前去议事,那几名官员在原处低声附和:“冀州之乱未起先平,先祖庇佑,天佑大乾。”

    当下正是用人之际,陛下非是肆意泄愤之主,内心又何尝想要重罚军卒,但不重罚不足以服众,好在有这份归途中撞上的功劳铺成了君臣间的台阶,解决了一大难题。

    这个难题解决了,却还有许多难题,那几名官员也各回各署,途中低声道:“听闻城外有多名百姓染病,但愿不是疫病才好……”

    翌日,太医署中数名医者药师奉命去往神祠,共商防疫给药之事,蛛女也在其中。

    事项大致议定后,少微寻了名目,让蛛女单独来到了太祝日常处理公务的书房内,四下再无第三人,少微还未及开口,蛛女抢先道:“太祝,查到了!”

    蛛女说着,将袖中藏着的一卷帛布双手捧给花狸:“这是我暗中誊抄,太祝且看。”

    此事要从七日前说起,蛛女一直在尽心查析那药汁背后的医方,又寻了借口请阿厌帮忙,二人暗中耗时多日,从药性色味入手,勉强拼凑出三张可以参考的医方,只是每张都缺了一味最重要的用药。

    这味药见所未见,但二人皆笃定它一定存在,太医署里为储存一些特殊用药,备有冰室与储药用具,蛛女将那少得可怜的药汁小心存放,多日之下,只见其表面凝结了数片金色的苔膜,这是已知的用药无法造成的现象。

    少微得知此事,看过那几张推测出来的医方,亦笃定那凝结出金苔的用药势必是最重要的一味奇药。

    但她也没听过这样奇药的存在,仍抱着一试的心态,少微托付蛛女查阅太医署中的医书古籍,看一看是否有记载关于医治“白发鬼病”的用药记载,由果推因,对照此药。

    少微得闲时便会翻看医书,但论起藏书之丰,自还是太医署中的医典阁。

    七日来,蛛女凡有机会,必会一头扎入医典阁中,上进程度令同僚感到些微不安。

    最终,蛛女竟当真在一册古籍中寻到了线索,此籍名《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