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我家有个远房亲戚,就在边境戍边。前两年鞑靼来袭,他为了抵抗鞑靼,拼死奋战,最后壮烈牺牲了……他家孩子读书也很刻苦,要是能有这待遇,说不定真能出人头地。”一个年轻的后生小声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
“是啊,以前只觉得戍边危险又辛苦,没想到如今还有这样的政策。要是能为家里争取个机会,倒也值得一试。”同伴回应道。
这时,一位来自中部地区的学子站了出来,大声说道:“太孙殿下,我虽来自中部,可也深知北方戍边的艰难。那些将士们为了守护我们大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份牺牲和奉献令人敬佩。如今殿下为了他们和他们的子女着想,制定这样的政策,我等深感赞同!”
“没错!”一位南方学子也跟着附和,“我在南方,从未经历过战火,但也知道北方边境的不易。这政策合情合理,我们支持殿下!”
越来越多的中部和南方学子纷纷表态,支持朱雄英的这项决定。大家的声音汇聚在一起,表达着对戍边将士的敬意和对朱雄英决策的认可。
朱雄英看着众人,心中满是欣慰,微微点头说道:“起来吧,希望大家以后莫要再被别有用心之人蛊惑。只要是为大明做出贡献的人,朝廷绝不会忘记你们。”
人群渐渐散去,贡院外恢复了平静。
朱雄英回到东宫文华殿,刚坐下,就见蒋瓛匆匆赶来。蒋瓛单膝跪地,神色严肃地汇报:“殿下,经过审讯,那闹事的考生交代,他确实是受朝中几位官员指使,这些官员不满您的科举改革,想借此机会给您制造麻烦,扰乱朝堂秩序。这是涉及此事官员的详细名单。” 说着,蒋瓛呈上一份名单。
朱雄英接过名单,目光在上面扫过,脸色微微一沉。但很快,他摆了摆手,说道:“此事暂且不追究了。那闹事的考生,虽被人利用,但也不该如此莽撞,扰乱贡院秩序,打二十大板,然后放了吧。” 蒋瓛微微一愣,他本以为朱雄英会严惩这些人,不过还是立刻领命:“是,殿下。” 心中却暗自佩服朱雄英的度量和大局观,在这关键时期,朱雄英选择不扩大事态,避免朝堂因这件事陷入更大的动荡。
七日后,殿试的日子终于来临。清晨,天色未明,紫禁城便被忙碌的氛围笼罩。宫人们穿梭在宫殿之间,为殿试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奉天殿外,三十六名金甲侍卫整齐列队,他们身着鲜亮的铠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参加殿试的考生们早早地来到了宫门外,他们身着整洁的服饰,有的神情紧张,不停地在原地踱步;有的则闭目养神,试图让自己镇定下来;还有的与身旁的同伴小声交谈,互相打气。他们怀揣着梦想和抱负,深知这场考试将决定自己的命运,也关乎着大明的未来。
卯时,随着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宫门缓缓打开。考生们在太监的引领下,有序地进入宫殿
此时,朱元璋身着便服,在几个贴身太监的簇拥下,悄悄来到了奉天殿旁的一间偏殿。他找了个隐蔽的位置,透过一扇小窗,静静地观察着殿内的情况。
朱元璋就想看看自己这个大孙儿出什么样的殿试题目。自己也叫着劲看看答得有没有大孙好……
进入奉天殿,考生们看到殿内庄严肃穆的景象,不禁心生敬畏。
朱雄英身着华丽的冕服,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众人。他的身后,是巨大的屏风,上面绘制着山河社稷图,寓意着大明的广袤疆土和辉煌未来。
在朱雄英的下方,三位主考官以及朱高炽、方孝孺、杨士奇、黄淮、铁铉这五位内阁大学士早已就座。他们神色各异,有的一脸严肃,有的则带着期待。主考官们虽对参与考试一事仍心存不满,但在这庄重的场合下,也只能按捺住情绪。
待考生们全部站定,朱雄英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今日殿试,是我大明选拔栋梁之才的重要时刻。希望诸位考生能够放下紧张,展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此次殿试题目,关乎我大明沿海倭患。这是当下大明面临的一大难题,沿海百姓深受其害,海防局势严峻。” 他微微一顿,目光在考生们身上一一扫过,“你们需从军事、经济、政策、外交等多方面,或从你们认为关键的某一方面深入剖析,详述破敌安邦之策。无论何种观点,只要有理有据,皆可畅所欲言,哪怕抨击时政,只